咽唾养生术 化生津血滋养五脏
咽唾养生术的机理
1. 唾液与肾的关系肾生唾《内经知要·卷上》曰:“肾为水脏…命门在两肾之间,上通心肺,开窍于舌下以生津。故古人制活字,从水从舌者,言舌水可以活人也;舌字从千从口,言千口水活成也。津与肾水,原是一家,咽归下极,重来相会,既济之道也。”唾由肾精化生,经肾气的推动作用,沿足少阴肾经,从肾向上经过肝,膈,肺,气管,直达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分泌而出。故《素问·宣明五气篇》有“五脏化五液,肾为唾”之说。
肾行唾肾为水脏,主津液,即肾对津液的输布排泄代谢维持起着主宰的作用。肾之精气充盛,赖肾中精气的气化作用,能蒸化津液,唾液才能源源不断地上泽口腔,致口中和合,食饮甘味。另一方面,肾又有摄纳固藏之功,控制唾液渗泄之量,防止津液无故丢失。
咽唾对肾的作用唾为肾液,咽唾就“能够灌溉脏腑,润泽皮肤,吞咽而不吐,则肾水充旺,颜色不槁,足以降火养心”。程钟龄《医学心悟》曰:咽口津是“所谓以真水补真阴,同气相求,必然之理也”。所以吞咽口津,既能够滋补肾之真阴,又能降伏心之真火,使乾坤交泰,水火既济。反之,若口中唾液不足,则说明心肾不交,肾水不能上达,津液乏少。
由于唾液源于肾精,肾主骨,齿为骨之余。通过叩齿咽津,则能补养肾精。相反如将唾液吐出,则会损伤正气。《云笈七签》云:“多咳唾失肌汁”“多唾令人心烦”。《琐碎录》中写道:“远唾损气,多唾损神”。医家李时珍,独列“口津唾”一节,明确地作了阐述,告诫人若能“终日不唾,则精气常留,颜色不槁。若久唾,则损精气,成肺病,皮肤枯涸”。
2. 唾液与脾的关系
人们习称的唾液包括涎与唾,又因“口为脾之官”,“脾气通于口”,故有人认为脾对唾液的作用是主要的,较为直接的。近代对脾与唾液的生理、病理及实验研究亦较为深入。
脾生涎杨上善《太素》云:脾是太阴之脉,通过五谷之液,上出濂泉,故名为涎。脾开窍与口,脾之经脉连舌本散舌下。涎为脾精脾气化生转输布散,故说涎为脾之液。
咽唾对脾的作用咽唾对脾的运化功能起着促进作用。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化生输布的生理功能与脾胃密切相关。而涎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旺盛,润泽食物,可助谷食的咀嚼和消化。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
对于萎缩性胃炎、各种慢性胃炎、胃酸过多症、胃溃疡,唾液也有治疗效果。这是因为除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帮助消化外,唾液中的黏蛋白不仅有润滑功能,还有中和胃酸(降低胃液酸度)及增强胃黏膜抗胃酸腐蚀的功能,从而起到帮助消化、抑制胃酸分泌过多、减轻疼痛症状的作用。此外,唾液淀粉酶酸刺激前后酶活性比值已作为辨证脾虚的参考指标,并纳入1993 年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治疗脾虚证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疗效观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