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 轻静柔化中正安舒
上述现象恰与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学说不谋而合;美好的想象会使你体松心静,神舒气壮,自然进入太极奥妙之乡。练至纯任自然,整个套路演练时,动静各式都会体现出“移动似春风杨柳,起伏象浪拍云崖,转换犹万向轴承,气血若潮起潮落,神意如行云流水”的诗情画意之境界。
所谓三才相通,三才就是天、地、人。前面的“诗情画意”文字中已经做了解释。具体地说,练拳时自身的动静要注意和宇宙当中的自然现象相互联系。比如江河是一种常见的流动现象。我们在练拳时凡是在做前进、后退、左顾、右盼、起伏、折叠等动作时,都要在意念中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江河直下,一泻千里的气势;山岳是一种常见的稳静现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吴式太极拳,完全练的是头脑功夫,是充满哲理,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拳术。不但有健身、防身的作用,还有很好的开智效果。按照马克思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依照上述十二项要求持久练习,除了可有效提高人体健康水平、防身抗暴能力、技巧外,还会对自身的思想、性格、意识、方法、作风、精神、气魄等诸多方面的内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吴式太极拳(北派)的技击要领可以概括为:
上如行云随风变,下如流水顺势走,彼刚我柔如翻版,处处旋涡处处轴,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吴式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可以概括为:
松静除张,缓慢增力,细腻化瘀,想穴除疾,柔化抗衰,观妙开智,体脑并练,益寿延年,阴阳合德,与天同运。
目前在吴式太极拳内部关于“斜中寓正”的提法有不同的争论,我对“斜中寓正”是这样认识的:
第一,“斜中寓正”的“斜”,不能理解为重心超出体外,迟滞不稳的那种“斜”。练拳时更不能出现前俯后仰的姿势。这里所说的“斜”,是要求在单腿负重,重心垂直的定势时,非负重的另一条腿向斜后方或斜前方自然舒伸,从外形上看从头顶到脚跟是一条斜线,但是斜线内的主体是中正的。
第二,“斜中寓正”的“斜”还可以理解为有“倾向”之意。即凡是两腿出现一正一斜时,思想上必须把意念完全放在中正的腿上,斜腿要为正腿服务。要向正腿倾斜。
第三,“斜中寓正”符合“对立统一”的哲理。从技击的实践看,我发力向前推击对方时,意念必须放在背后而不能放在前面;反之对方从背后推我时,我一想前面,对方就推不动了;向左蹬脚时意念在右掌,向右蹬脚时则意念在左掌。只有这样做重心才能稳定,发腿才能有力。没有这种意念的倾向,只求“中正安舒”,稳定性和力量都不会获得佳效果。
第四,现实生活中很多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都能证明,只求“中正安舒”,是无所作为的。只有在保持重心稳定的前提下,做适当的、清醒的、有目标的倾斜,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