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白血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②蒽环类药物
如阿霉素、表柔比星(表阿霉素)、米托蒽醌和阿克拉霉素等,这类药物通过形成稳定的拓扑异构酶Ⅱ-DNA复合体,抑制DNA修复导致DNA单链和双链的断裂,阻止DNA和RNA的合成。它们是治疗ALL、NHL、睾丸癌的主要药物,常需联合应用烷化剂或放射治疗,因此,尚不能明确蒽环类药物单独应用是否致继发性白血病发生。近几年来,随着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成功,APL治疗后继发性白血病病例已报道10余例,考虑与使用蒽环类和VP-16等药物有关。
3.其他药物
乙双吗啉和Razoxane这两种药物属于疫抑制剂,能抑制DNA的合成,容易引发白血病,长期应用发现其致白血病作用,国内已报道多例。
4.非治疗性物质
包括苯及苯的衍生物、汽油、有机溶剂、杀虫剂、染发剂、砷剂、涂料等,长期接触苯的人群继发性白血病的发生率比对照组高出20倍,中位发病时间9.7年,其中发生急性白血病前6个月~6年有全血细胞减少。
二、发病机制
继发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许多研究证明多重作用导致继发性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
1.DNA序列及DNA调控异常
所有烷化剂和电离辐射是强致突变剂,它们的致突变作用可能与其致癌性及细胞毒作用有关。研究证明:继发性白血病累及许多基因,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及抑制凋亡是白血病发生的重要机制。由于DNA的遗传信息改变导致白血病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它们可引起许多类型的染色体异常,包括染色体断裂、复杂重排、染色体部分或全部丢失。由于化学致癌剂和放射线的作用,使位于染色体可遗传变异区的癌基因表达增加,通过DNA点突变和DNA修饰或通过染色体的重排,从而改变细胞癌基因调控,使造血干细胞染色体断裂或重排,产生异常的功能蛋白质,如ras,myc和c-fms等。
许多t-MDS/AML患者存在不平衡染色体改变可使染色体部分或全部丢失,事实证明,在丢失区可能存在某种抑癌基因。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所致的t-MDS/AML中常累及21号染色体转录因子CBFα2(AMlL-1),此处易出现易位,并累及8、12、3号染色体。
MLL(myeloid-lymphoid leukemia)基因是调节果蝇trithorax基因,与人类同源的基因,MLL基因在控制早期造血干细胞分化上起着重要作用。业已证实,累及11q23染色体易位有20余种,如VP16诱导带有MLL基因的t(9;11)易位,产生的新的融合基因直接引起明显的生长失控和白血病发生。
2.遗传易感性
通过对高发白血病倾向的遗传性疾病研究发现,这类患者对于紫外线和化学致癌剂(如烷化剂)的致突变作用十分敏感,这是由于其DNA修复功能缺陷,如Fanconi贫血,Bloom综合征及Kostmann粒细胞缺乏症。这类疾病易发生白血病的可能原因是存在某个与白血病遗传易感性有关基因杂合子。如Li-Fraumeni综合征患者带有p53肿瘤抑癌基因胚胎突变的杂合子,这些患者的白血病发生率增加。
继发性白血病的护理
强烈化疗和放疗延长了ALL、淋巴瘤、骨髓瘤、睾丸癌、卵巢癌的生存期,辅助化疗经常用于近期诊断的仅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和其他对化疗敏感的肿瘤患者的术前和术后治疗。在这些患者中,大剂量化疗或放疗后给予造血干细胞支持治疗的应用越来越多,治疗后生存期延长,因而,继发性白血病的发生率可能会相应地增加。
这些治疗虽然明显改善了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但对继发性白血病发生的危险性估计应成为制定总体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对有致白血病作用的治疗方案应予充分的考虑。
当治疗某一疾病时,若疗效相当,致白血病弱的药物应取代烷化剂;当患者原发病复发的风险较低时,辅助性化疗的选择应慎重,尽量不用烷化剂类药物。有几种在儿童期已出现基因突变易于发展为继发性白血病的疾病,如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范科尼贫血和神经纤维母细胞瘤,烷化剂、亚硝脲类烷化剂、鬼臼毒素类药物不能应用,应选用抗代谢药物。烷化剂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使用应慎重,好应用羟基脲。治疗HD时,ABVD更优于MOPP,环磷酰胺比其他烷化剂有更小的致白血病性。
总结:通过上述的文章对继发性白血病的检查,继发性白血病的病因和继发性白血病的护理等有关内容的具体介绍,对于继发性白血病,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了吧。虽然白血病的病因一直都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是小编相信大家经常做检查和预防,就一定可以远离白血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