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养生百科 医学百科

流行性乙型脑炎 如何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就是我们熟知的乙脑,它是一种急性的传染病,患上流行性乙型脑炎之后,对出现很多不适的症状,比如头痛、恶心等等。那么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上面原因导致的呢?我们又该如何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呢?通过下来来了了解一下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相关内容吧。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又名日本脑炎、大脑炎、流行性脑炎,1952年全国统一命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导致的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该病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被发现,因此命名。

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在10-14天左右。患者主要表现发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醒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人尤其是儿童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

乙脑病毒属披盖病毒科中黄病毒属,为B组虫媒病毒,呈球形,直径30nm,含单股正链RNA,长约11kb。RNA基因组编码单个多肽,裂解产生衣壳蛋白(C)、膜蛋白(M)和包膜蛋白(E),以及7个非结构蛋白。

乙脑病毒具较强的嗜神经性,对温度、乙醚、酸等都很敏感,能在乳鼠脑组织内传代,在鸡胚、猴、肾及Hela细胞中可以生长并复制,适宜在蚊内繁殖的温度为25~30℃。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10~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个阶段。

1.初期

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病程1~3天。

2.极期

体温持续上升,可达40℃以上。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意识明显障碍,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神志不清早可发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见于3~8日。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强直性瘫痪,少数也可软瘫。严重患者可因脑实质类(尤其是脑干病变)、缺氧、脑水肿、脑疝、颅内高压、低血钠性脑病等病变而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和下颌呼吸等,后呼吸停止。体检可发现脑膜刺激征,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氏征等可呈阳性。

3.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好转。重症病人仍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痉挛或扭转痉挛等,少数病人也可有软瘫。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症状可在半年内恢复。

4.后遗症期

少数重症病人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为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癫痫等,如予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并发症

1、呼吸道分泌物阻塞

重症昏迷病人气管分泌物增多,吞咽及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不能自行清除,致壅积于气管、喉、咽部,造成痰鸣,分泌物粘稠贴于管壁,阻塞气道,致呼吸困难、发绀,甚至窒息。

2、支气管肺炎

昏迷病人容易发生,有呼吸困难、紫绀、肺有湿性罗音等表现。 另外,尚可并发肺不张、肺水肿、褥疮等。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鉴别诊断

其它病毒性脑炎:仅凭临床症状、体征较难鉴别,确诊有赖于血清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部分病毒性脑炎有特殊的抗病毒治疗方法,如有条件应尽量完善病原学检查。

化脓性脑膜炎:以脑膜炎表现为主,脑炎表现不突出,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脑脊液涂片或培养可得病原菌。流行性脑膜炎为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大多伴发皮下出血、粘膜下出血。早期治疗的化脓性脑膜炎,其脑脊液改变可酷似流行性乙型脑炎,应予注意。

结核性脑膜炎:起病较慢,病程长,脑膜刺激征明显,脑实质病变较轻,常合并颅神经损害,脑脊液蛋白显著升高、葡萄糖降低、氯化物显著降低,脑脊液薄膜涂片或培养常可得到结核分枝杆菌。胸片、眼底检查常可发现结核灶。

中毒性菌痢:亦多见于夏秋季,10岁以下儿童好发,且首发症状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故极易与乙脑混淆。中毒性菌痢起病更急,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多正常,循环衰竭出现较早(因感染性休克),可做肛拭子或生理盐水灌肠后查大便常规,有大量白细胞、脓细胞,细菌培养得痢疾志贺菌,借此鉴别。

上呼吸道感染:易与乙脑初期混淆。在乙脑流行季节遇到急性起病、发热、嗜睡、头痛、呕吐,而无明显上呼吸道感染征象者,应警惕乙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

1、治疗原则

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综合治疗。必须重视对症治疗,要认真把好“三关”,即高热关、惊厥关和呼吸衰竭关。具体办法如下:

(一)降温:高烧易发生惊厥,可加重脑水肿,诱发呼吸衰竭,故必须及时降温,好把体温控制在38.5℃以下(肛表),头部温度力争降到36℃左右,其方法有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和激素等。

(二)镇静:乙脑患者因头痛剧烈,常有烦躁不安,因颅压增高易发生惊厥,故应给以适量镇静剂以防止发生惊厥。如果遇抽搐患者则应尽快地用镇静剂予以控制。

(三)防止呼吸衰竭:重症病例早期可发生颅压增高。在防治颅压增高上首先要防止痰堵造成换气不佳的缺氧,故应多让病人侧睡,防止昏迷时舌根后坠。若已出现痰堵,可考虑气管插管或切开,以改善肺部的换气功能。当出现脑水肿或脑疝,引起呼吸衰竭时,应立即给以脱水剂。如病人有缺氧表现,则应早期给氧,如病人出现呼吸表浅或节律不齐时,应采用呼吸兴奋剂。

2、一般治疗

注意饮食和营养,供应足够水份,高热、昏迷、惊厥患者易失水,故宜补足量液体,成人一般每日1500~2000ml,小儿每日50~80ml/kg。但输液不宜多,以防脑水肿,加重病情。对昏迷患者宜采用鼻饲。

3.对症治疗

(1)高热的处理:室温争取降至30℃以下。高温病人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使体温保持在38~39℃(肛温)之间。一般可肌注安乃近,幼儿可用安乃近肛塞,避免用过量的退热药,以免因大量出汗而引起虚脱。

(2)惊厥的处理:可使用镇静止痉剂,如地西泮、水合氯醛、苯妥英钠、阿米妥钠等。应对发生惊厥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①因脑水肿所致者,应以脱水药物治疗为主,可用20%甘露醇,在20~30分钟内静脉滴完,必要时4~6小时重复使用。同时可合用呋塞米、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以防止应用脱水剂后的反跳。②因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换气困难致脑细胞缺氧者,则应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加压呼吸。③因高温所致者,应以降温为主。

(3)呼吸障碍和呼吸衰竭的处理:深昏迷病人喉部痰鸣音增多而影响呼吸时,可经口腔或鼻腔吸引分泌物、采用体位引流、雾化吸入等,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因脑水肿、脑疝而致呼吸衰竭者,可给予脱水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因惊厥发生的屏气,可按惊厥处理。如因假性延髓麻痹或延脑麻痹而自主呼吸停止者,应立即作气管切开或插管,使用加压人工呼吸器。如自主呼吸存在,但呼吸浅弱者,可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山梗菜碱、尼可刹米、利他林、回苏林等(可交替使用)。

(4)循环衰竭的处理:因脑水肿、脑疝等脑部病变而引起的循环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脉压小、中枢性呼吸衰竭,宜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如为心源性心力衰竭,则应加用强心药物,如西地兰等。如因高热、昏迷、失水过多造成血容量不足,致循环衰竭,则应以扩容为主。

3.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他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抗炎、退热、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抑制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保护细胞溶酶体膜等作用,对重症和早期确诊的病人即可应用。待体温降至38℃以上,持续2天即可逐渐减量,一般不宜超过5~7天。过早停药症状可有反复,如使用时间过长,则易产生并发症。在疾病早期可应用广谱抗病毒药物病毒唑或双密达莫治疗,退热明显,有较好疗效。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疫苗免疫幼猪、人猪分离。

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

3、保护易感人群:接种乙脑疫苗。

结语:通过小编上面对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相关内容的讲述,大家对它的认识是不是更加深刻了呢?患上流行性乙型脑炎,一定要进行科学的诊断与治疗,这样可以更加及时的对病症加以缓解和控制,对于身体的恢复更加有利。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