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养生运动 武术

中华武术 武术与养生息息相关

随着现在物质生活的条件越来越高,人们对于养生这块投入的关注也就更多了,多种多样的健身方式,养生方法让人应接不暇。而武术作为中国传统的特色,经历了几千年仍然历久不衰,自然是有它独特的魅力的风姿,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武术与养生之间的关系吧。

中国武术除了本身具有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特色,它在养身健身这块的造诣也是不可小嘘的,它的实用价值让很多中外名家赞叹,是我国五千年历史下积攒的瑰宝。养生同样作为中国传统的一种保健学问,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来保养身心,从而使身体获得健康的状态,达到益寿延年的效果,那么养生和武术碰到一起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范畴,阴阳平衡、中和是历代医家、养生家推崇的养生保健总原则。“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内经》把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看作是健康的基础,一旦平衡被打破,健康也就被破坏了。《内经》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平衡即“和”,“和”是指在动态中把握平衡,进而实现中和的健康状态。

古代养生学主张通过动静结合、内外结合、炼养结合、形神结合的各种方法,实现阴阳元气和体内精气神的平衡充盈。因而其手段方法也就不是那种激烈的运动和比赛,而是重视精气神形的炼养。在具体炼养方法上,则遵循经络原理。养生就是通过导引、气功、武术等各种方法,来调通经络,流畅气血,协调阴阳,从而达到提高机体健康水平的功效。

养生健身是武术的价值功能之一。人们习武练武,不仅是获得一种自卫防身的手段与方法,也是为了健身强体、延年益寿。武术在其发展中受到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极大影响,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与武术相互融摄,形成了武术的炼养观。在传统武术理论中,“气”占有重要地位,“气”被视为武术的本根,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和神韵,均是“气”的演化与体现。“武之主于气也”(清宋茂源《苌乃周二十四气拳谱序》)。武术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修炼,认为人是小宇宙,天地自然是一个大宇宙,人与宇宙自然是同构的。在练功实践中以攻防动作为结构,以刚柔、动静、虚实、开合等为运动规律,以人身小天地来体察、探索自然大世界之究竟,在物我交融的拳械运动中,实现人体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与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传统武术养生是以阴阳作为理论构架的,把阴阳作为“道”来认识,“手战之道,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阴阳变化是拳道的规律,“若不明阴阳,则无变化之妙”(《拳经拳法备要·二则》)。阴阳变化是太极拳等养生拳的基本原理,“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在动静之中寻太极三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阴平阳秘是武术养生家追求的佳状态,武术内功锻炼,就是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促使人体内部阴阳平衡、调和,健康长寿。

中国传统的精气神论、经络原理融摄于武术之中,构成武术理论的内涵,并发展成为“内炼精气神,外炼筋骨皮”,“内外兼修”,“形神合一”的武术炼养理论。武术养生重视内炼精气,导引形体,讲究动静结合、内外结合、炼养结合、形神结合,使武术由技击之术的单一功能向养生之术、健身之术、修身之术演化,形成具有健身功能涵义的融技击与养生为一体的活动,成为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神共养

又称“性命双修”。宋代以后“性命双修”发展为“性功”和“命功”的炼养体系。在养生治身的修炼中,性与命本来是统一的“本一而用则二”的关系,精神意识的修炼和生命物质的修炼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内外的修炼,一方面使作为生命载体的身体状态得到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又使精神得到新的体验和发展,使人的生命机能日臻完善。所以形神共养是中国传统养生和武术理论重要的炼养原则。形指形体,亦即身体,包括躯干四肢、筋骨皮等;神指人的心性、精气神、意识、思维等。形神共养,即不仅注重形体的养护;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意在通过一系列特殊的养生手段来实现生命和潜能的开发与完善。

中国武术继承了“形神共养”或“性命双修”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内炼精气神,外炼筋骨皮”的“内外兼修”炼养理论与方法。精气神被称为人体三宝。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人体基本物质的转化运动形态,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一切功能和能量形式;神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精气、血液、津液的外在表现。正因为精气神具有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功能动力、精神主宰三方面至关重要的作用,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类经·摄生类》)中国武术十分强调“形为神之本,神为形之用”。形是外相,神是主宰。武术的手眼身法形体动势,不只是简单的肌肉收缩运动,而是靠内在物质“气”或“神”的外化。拳谚曰:“打一拳,心一动,心动,气随,神迷,归于腰,奔于肋,行于肩,跟于臂,达于手”。武术的劲道是靠“以意领气,以气催力”来实现的,这种运气化劲,意气神与力的结合,是中国古老武术独特的形神兼备的炼养法。

在具体方法上,一是通过形体运动来炼养形神。“动以养形”,“外练以养形为先”(清苌乃周《苌氏武技书》卷二)。“形以禺气,气以催形,形合者气自利”(《吕氏春秋·尽数》)。以其外而达于内,通过形体运动来疏通经络,流通气血。二是内炼以养神为主,由内而达于外。武术以修德养性为养生之首务,并将传统养生的“守一”、“存想”、“吐纳”、“行气”等融入武术体系中,以此来养心调神,修身养性。在拳技中特别强调精神和意念的作用。武禹襄《太极拳解》说:“身虽动,心贵静”。“先在心,后在身”。陈鑫《论太极拳要诀》一再强调“打拳心是主”,“运用在心,此是真诀”。形意拳以“心与意合”为六合之纲,在神形并重的前提下,注意“神”的炼养。

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