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医馆 中医常识

中医养生 和谐生活是养生的根本

大家对于中医养生应该都有所耳闻吧?通过中医的方法来养生,可以起到很多好处。中医对自然和谐比较讲究,因为和谐生活是养生的根本嘛。那么中医养生的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通过下文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中医养生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因为这种文化与人民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正确理解中医养生的本质,使民众树立唯物辩证的养生观,是中医养生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中医养生的源头及基础

中医养生是我们熟悉的中医学的比较重要的部分。它比较偏重于治病,同时还兼具养生的目的。我们知道养生是不治病,它主要表现在防治未发生的疾病,简单的说就是预防疾病发生,还有就是促进身体的健康。中医养生文化的发展主要来自人民的生活和日常的实践活动。

中医养生文化产生于中国古代人民的养生实践,而不是实验室。《帝王世纪》写道:神农氏“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百草,宣药疗疾,救夭伤之命。”《史记·补三皇本纪》写道:“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就是依靠“一块树皮、一把草”的调理,使中华民族虽屡经天灾、战乱的磨难,虽无现代医疗技术保健,仍然生生不息繁衍昌盛。同样,中医养生方法方便易行,经历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而效果不减。科学实验的标准之一是“可重复”性。而这些方法经成千上万的人重复几千年而结果一致,充分说明了中医养生的正确性与科学性所在,而验证这种结论的正是人民大众。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石,其不仅为中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从始至终贯穿了养生的内容,并占有重要篇幅。它成书约在战国时期,作者站在辩证唯物的立场上提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并且指出人在大地上,大地悬在大气中,较早地揭示了人和宇宙之间的客观关系。其理论至今仍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智者就是可以参与养生的人,里面提到了养生的三个和谐方面,这三点大家都比较熟悉,其中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心态的和谐以及身体的和谐。里面提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本方针,而提到的人的心态和身体的调节对于自然也是非常符合的。

正本清源,《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和理论从战国时期发展至今,一直是主流中医养生学者付诸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瑰宝,它对民族繁荣发展卓有贡献,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决定了其丰富的生命力,被历代医家所敬仰,甚至为一些现代医学家所认同和研究。

建立和谐自然的生活方式是中医养生的根本

中医养生来自人民来自实践,它的内容必然是丰富多彩而简便易行的。其中重要的有三点:

一是与太阳同步。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了四季的气候。《黄帝内经》便揭示了四季阳气变化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说阳气在春季生发,夏季成长,秋季收敛,冬季潜藏。人类“顺四时(季)而适寒暑”与自然和谐相处,可以成为自然的组成部分,获得自然的力量而生机勃勃。

《黄帝内经》里面提到了一年四季的计算方法,主要是一年有四个时节,一天也分为四个时间段。如果照着平时分配的方法进行统计,一般三点到九点就是春季,而九点到下午三点就是夏季,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就是秋季,而二十一点到凌晨三点就是冬季,1点-3点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万物潜藏,春季万物复苏。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人们早睡早起。甚至儿歌也唱道:“早睡早起身体好。”可惜的是,当代人普遍睡得晚、起得晚,与太阳的起落相悖,导致了众多人群进入亚健康状态。

在中医养生实践中,笔者让一些亚健康者晚上21点-22点睡觉,早晨5点-6点起床,绝大多数人获得了好的效果。有些人甚至摆脱了精神抑郁状态,出现了欢快的心情。

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