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艾灸常识 艾灸养生

艾灸治疗黄褐斑 艾灸两大穴位治疗黄褐斑

给予逍遥散加减治疗,处方:牡丹皮15g,栀子10g,当归12g,白芍15g,熟地黄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0g,郁金10g,薄荷6g,香附10g,益母草15g,白术10g,茯苓15g,白僵蚕15g,炒酸枣仁15g,甘草6g。

服药2l剂,斑色变淡,范围同前,经前乳房胀痛减轻,伴痛经。上方加泽兰15g。继服2l剂,黄褐斑范围明显缩小,颜色变淡,边界模糊,月经血块减少,舌脉同前。

上方去薄荷。再服21剂,面部黄褐斑消退90%以上,鼻背、双颧散在数个豆粒大小的淡褐色斑点,皮肤光泽,无不适,睡眠好转。上方去炒酸枣仁。继续服药约3个月,黄褐斑基本消退。

按本病案“原于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故笔者以丹栀逍遥散及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

方中牡丹皮、栀子清热除烦;当归、白芍、熟地黄养血柔肝,可使肝疏泄条畅而有利于调经活血,达到治本之目的;桃仁、红花乃活血化瘀要药,可使“瘀血去而新血生”;川芎乃血中气药,善走头面,可引药上行;柴胡、香附疏肝解郁,可使肝气条达;薄荷助柴胡散肝郁而生之热;白术、郁金健脾益气、行气解郁;白僵蚕祛风通络;茯苓实脾,与白僵蚕成对使用可美白祛斑,具有协同作用;益母草活血调经,用于治疗妇女血瘀气滞、行经不利;炒酸枣仁养心安神敛汗;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健脾益气、养血疏肝、活血调经之效。

2脾失健运型

临床表现:面部呈淡黄褐色斑片,以前额、双颧、鼻周、口周较为明显,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身疲乏力,四肢倦怠,神疲嗜睡或失眠多梦,纳谷不香,月经后期,经量少、色淡,或闭经,舌质淡,苔薄自或腻,脉细。证属脾虚不运,气血两虚。治宜健脾益气,养血调经。

方选归脾汤加减,药物选用黄芪、人参、茯苓、白术、当归、龙眼肉、山药、远志、甘草、大枣、木香。若营血亏虚,加白芍、熟地黄、川芎、阿胶;形寒肢冷、腰酸乏力,加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脾肾气虚、阳气不足,加桂枝、白附子、细辛。

例2患者,女,34岁,2007年10月2日初诊。

主诉:颜面起斑3年。患者近3年来精神疲惫,倦怠乏力,手足不温,面色萎黄不华,双颊、上唇出现浅黄褐色斑,且色斑逐年加重,遂前来就诊。

现症:双颊、上唇呈浅黄褐色斑,月经后期,经量少、有血块,嗜睡,纳呆,大便溏软,舌质淡嫩、有齿痕,苔薄白,脉滑缓。辨证属脾虚不运,气血瘀滞。治宜益气补血,健脾调经。

给予归脾汤加减治疗,处方: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5g,熟地黄10g,黄芪10g,党参10g,白术10g,山药l5g,茯苓15g,白僵蚕10g,泽兰10g,红花10g,丹参20g,桂枝6g,甘草6g。服药21剂,面部黄褐斑颜色变淡,范围同前,精神状态稍好,月经量少,嗜睡减轻,舌淡,苔白,脉滑缓。

9/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