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查疾病

缓解抑郁症的常规用药

2015-10-13 06:28:40

  目前药物治疗是治疗抑郁症最主要的方法,适合于中度、重度抑郁症患者。药物治疗分急性期、巩固期及维持期治疗。首次抑郁发作治疗及时彻底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症状特点、年龄、躯体状况、药物耐受性、有无合并症等选择药物,做到个体化合理用药,如此之后抑郁症状才会得到一定的缓解或完全消失。此外,在抑郁症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治疗抑郁症的常规用药

  1、单受氧化酶抑制剂

  异丙肼是本世纪50年代问世的第一个抗抑郁药物。异丙肼原是一种抗结核药,因有多说、多动、失眠和欣快感等中枢兴奋作用,1957年试用于抑郁病人并获得成功。动物实验证实其可逆转利血平引起的淡漠、少动,同时,脑单胺含量升高。推测其中枢兴奋和抗抑郁作用是因为大脑单受氧化酶受抑制单胺降解减少,使突解间隙单受含量升高的缘故。从而提示了动物行为和大脑单受类递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为精神药理和精神疾病病因学研究奠定的基础。

  属于这一类的还有异卡波肼、苯乙肼、反苯环丙胺等。这些药物曾一度广为应用,不久因陆续出现与某些食物和经物相互作用,引起高血压危象、急性黄色肝萎缩等严惩不良反应而被淘汰。

  2、米安色林

  米安色林能阻断神经元突触前膜α2肾上腺素能自身受体使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突触间隙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高,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增加神经传导以发挥抗抑郁作用。它并不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的回吸收。能阻断5-羟色胺受体,故有抗焦虑、改善睡眠的作用。无抗胆碱能作用,不产生明显的心血管反应,不拮抗拟交感神经药和抗高血压药。

  副作用:有的病人可发生口干、便秘、排尿困难、视物模糊、嗜睡、困倦、T波改变、ST段下移、心率不齐,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或缺乏、肝功障碍、关节痛、男性乳房增大、诱发躁狂。超量服用可引起严重的低血压、呼吸抑制、心率不齐、过度镇静、癫痫发作。

  禁忌证:禁用于躁狂症,窄角型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者、癫痫、脑器质性改变、糖尿病病情未能控制者。禁喝酒,禁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

  3、三环类抗抑郁药

  是紧接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之后的另一类抗抑郁药,以丙咪嗪为代表。三环类抗抑郁药共有产品10余种,我国除丙咪嗪外还有阿米替林、多虑平和氯丙咪嗪。马普替林虽为四环结构,但药理作用与三环类抗抑郁药一致。三环类抗抑郁药的适应证为各种类型抑郁症,有效率约70%-80%,起效时间1-2周,剂量范围50-250mg/d,缓慢加量,分次服。因镇静作用较强,晚间剂量宜大些。治疗范围血药浓度丙咪嗪和阿米替林为50-250ng/ml。

  三环类抗抑郁药临床应用时间最长,药理作用研究得也最多最充分,简言之,其主要药理作用为:1阻滞单胺递质(主要为肾上腺素和5-HT)再摄取,使突触间隙单受含量升高而产生抗抑郁作用。2阻断多种递质受体,它与治疗作用无关,却是诸多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如阴滞乙酰胆大碱M受体,可能出现口干、视力模糊、窦性心动过速、便秘、尿潴留、青光眼加剧、记忆功能障碍;阻滞肾上腺素a1受体,可能出现加强哌唑嗪的降压作用、体位性低血压、头昏、反射性心动过速;阴滞组胺H1受体,可出现加强中枢抑制剂作用、镇静、嗜睡、增加体重、降低血压;阴滞多巴胺D2受体,可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内分泌改变。

  抗抑郁药物副作用较重者,宜减量、停药或换用其他药。一般不主张两种以上抗抑郁药联用,由于本病有较高复发率,症状缓解后尚应维持治疗4-6个月,以利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研究表明,对于轻度抑郁,非药物治疗和抗抑郁药治疗一样有效。对于轻度到中度的抑郁症,非药物治疗可能就够了,但很多人也需要药物治疗。通常,两者结合效果最好。对于中度到重度和重度的抑郁症,药物治疗是必需,但非药物治疗在整个治疗中仍起到很有价值的辅助作用。

  温馨提示:对于任何一种抗抑郁药物,都有将近1/3的抑郁症患者无法取得显着的疗效,解决这些问题一般采用联合用药或使用具有多重作用机制的药物。要想获得较好的抗抑郁疗效,必须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进行药物选择,但应以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的药物为首选,这样既可减轻副作用,又能保证疗效。

  【参考文献《抑郁症合理用药600问》】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