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拳流派 陈式太极拳

太极拳 浅谈陈式太极拳的发劲的奥秘

陈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中的一大门派,必有其独特的风格。陈式太极拳的发劲在拳术中有很好的运用,太极拳教程中有详细的描述,太极拳教学中将其归纳为很重要的篇章,下面我们跟着太极拳学习一下。

陈式太极拳的发劲

中国武术响遍全世界,无不让人敬佩。太极拳作为传统武术,弘扬太极文化更是首要。

中华武术丰富多采,虽各有风格特点并自成体系,但“攻防”二字是各家共有的。防者多用柔,攻者多用刚。何谓刚?在发劲时,内外和一,意气风发,将自己的力量发出击点乃为刚。

能将自己百分之百的力量发到出击点就是刚劲的高标准。陈氏太极拳的发劲也有其独到之处,它不仅拳、肘、肩、脚、膝稍节和主要关节发劲,而且要求周身各个部位都能发劲。

太极拳的练习很注重阴阳的变化,因为太极拳的创立就是以古代人们的阴阳学说。

拳谱中说;“ 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

当然能做到这一点非一日之功可见拳术水平练到高级境界,不仅周身处处都能发出劲来, 并且是劲由内换,连化带发自然顺遂。

太极拳是刚柔并用之拳。发劲只是太极拳中刚的一面,太极拳练好,劲自然就能发得好。因此,欲练好发劲须从练拳入手。

陈式太极拳的学习通过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学习领悟,慢慢的进入到下一个更深入的阶段。

练习陈氏太极拳分两个阶段

以外形动作引动内气 内气和动作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外形动作可以导致内气活动,内气活动又能催动外形初学时,要按其具体要求力争动作合度,就是遵循陈氏太极拳对各个部位的要求。

运动规律和逐渐的运动标准,寻求和进一步掌握内气运行的方法。先在定势时(如预备式,单鞭等)思想专一地按照陈氏太极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来对照。

目前出版的一些太极拳书中对此都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在详述。

其中介绍的虽然比较具体,就是尺度较难掌握。例如;松肩,究竟怎样松?松到什麽程度;含胸,究竟怎样含?含胸过了影响塌腰,含多少为过?这不是象木工,指出准确的尺寸。 在古拳谱中说:“ 只可神会不可言传”。

说明对于这些细节用文字和语言无法表达,需要身教口授, 可是多数太极拳爱好者没有理想的条件。

因此我们须用辨证的态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为什么陈氏太极拳对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作了具体的规定?目的是心气下降,气沉丹田。

明确了这一点,定势时体会一下,如果感到心气下降,气沉丹田,就说明,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已合格。如果感到重心不稳,气向上浮,便可以检查一下,看是哪个部位做得不合格影响了气沉丹田。

然后调整一下,以达到气沉丹田为止。用这种方法做自我校正,掌握陈氏太极拳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则较为容易了。 在定势时掌握了陈氏太极拳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能使“心气下降,气沉丹田”。

运动时再按照陈氏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周身骨节依次排开)及其对身法的具体要求和手足运行的路线进行练习,可以导致内气出入丹田,按照具体不同的动作变化,动如流水地循行周身。

陈氏太极拳的要求比较严密,初学者往往会顾身不顾手,动作不协调,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用太极拳的术语来说:就是动作中产生了“丢”和 “顶” (过者为顶不给者为丢)。

陈氏太极拳要求按其运动规律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运动中产生了丢和顶,就直接影响了内气的运行。

所谓下功夫,就是不辞劳苦地走拳架,细心揣摩,对照遵循法则,逐渐缩小运动当中的 误差。运动误差越缩小内气的流量就越能增大。

推手如何化劲

所谓“化劲”,是从太极推手练习的过程中,通过沾、粘、连、随,不丢不顶、舍已从人等技艺练出来的柔化劲,其作用是将对方来劲引到利于我而不利于对方的方向,并使对方下盘不稳,陷于背势。

推手方法中广泛使用转动、滚动和凸凹的虚实变化。转动和滚动是圆弧运动,使对方的支点(着力点)沿圆弧轨迹转移;凸凹变化实际是直线运动,使对方支点(着力点)做直线后退。

两者都是使对方进攻的劲力落空,从而遇劲即化,或转滚,或进退。转动是身体或手臂先顺转以化解敌劲,然后迅速逆转以击敌身。

当对方用大力作用于我身时,只要支点(着力点)不落在通过重心的中垂线上,就可以用腰做转动,化除对方的劲力而保持自身的平衡。由于我身体的转动,支点(着力点)必随对方的劲力在空间内位移,而不能直接作用于我的重心。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