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拳流派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 如何理解太极看“圈”与看拳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而圆一直是传统的美,练习太极拳要遵循一个“圈”。太极拳的特点是缓慢柔和,连绵不断,常练习太极拳能修身养性,下面我们学习一下陈式太极拳吧!

太极看“圈”与看拳

太极拳的每个动作姿势都在一个圈内,每个招式都是一个圆的起点,也是圆的终点。

“要想拳练好,必把圈练小。”“陈式太极拳五层功夫”里也一直强调练拳要从大圈到中圈,再到小圈,进而无圈的各个晋级阶段。

既然是个“圈”,总要有个中心或者叫做圆心。一般来说,太极拳以丹田为中心。习练太极拳之初,往往对丹田没有直接的体会和感知,那不妨先以腰胯为运动的中心,很多太极拳教练都是这样教导初学者。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一动无不动,是一项周身运动,练习太极拳要上下、内外相随,达到周身一致。

太极拳也有讲“主宰于腰”。但以腰胯为中心仅仅是一个过程,终还是要体悟到丹田。因为腰胯属于有形有相的身体部位,过于执着于以腰胯为中心难免为形所累,难以进一步体会太极拳的奥秘。而丹田是无形无相的一种体悟,则能够较少受身体的局限。

前面讲了圈的中心,再讲圈的大小。初学者看拳,往往看拳的发劲,看震脚,是否刚猛,是否整合,发劲是否给人以摧枯拉朽的震慑。但随着所学、所练的深入,应该进一步看圈。

发劲属于练拳之后的具体应用,属于结果,圈的大小才更能看出拳的内涵和所处阶段。这也要自身有所体会才容易理解和感悟,才能够看得出来高手的精妙之处。

初学太极拳要从低架学起,练习拳架能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有助于进一步的学习。

否则,虽然是觉得对方的拳架好、功力深,但具体好在哪里、深在何处,无从得知。看过了之后就忘了,一无所得。更有甚者,看过之后真正的内涵没学到,仅仅学到了皮毛和花哨,自己打起拳来也总是在细枝末节上玩花样,看似好看,实则用处不大。

所以,太极拳也分为表演架和功夫架。练习表演架为了给别人看,尤其是给外行人看,为了让人看了觉得热闹、漂亮;自己平时则练习功夫架,更容易体会太极拳的内涵,以及自身健康、功力、修为的真实受用。

通过丹田为核心的太极拳练习,大圈也好,中圈小圈也好,并不是周身练出简单整体的一个圈——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仅剩下一个大圈了,如何把圈练小?

太极拳的中圈、小圈是通过练拳过程中,身体各个部位和丹田的充分协调,进而毫无滞碍的达到一个整体,也就是丹田与身体乃至手脚等各个部位的贯通,贯通直至身体末端的甚至一个指节、一处皮肤。

从丹田可以催动身体各个部位,也可以从身体各个部位反过来围绕丹田旋转。所以太极拳里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即是练拳圈小到极致的“无”圈状态。

圈的大小说起来容易,看起来不容易,练起来就更加不容易。人往往欣赏眼光要高于实际动手能力,所谓“眼高手低”,所以看得出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拳。

练拳走大圈的人,看别人是中圈,能够感觉到对方水平明显高于自己,进一步看到有人走的是小圈甚至无圈,虽然知道对方水平更高,名气更大,反而茫然了。因为对方拳好在哪里、水平高在何处,根本看不出个所以然,学不来,也得不到自身受用。

所以,学拳过程中要多看、多思考、多练。我们往往看别人拳练的好,看过一遍自己也浑身舒泰,也是自己在看的过程中和习练者进行了互动,不知不觉之间获益。

练太极拳不出三个圈

有实践经验的练拳人都知道,拳分三圈,内圈、中圈、外圈。设定圈的目的就是限定人的动作范围,因为实践经验证明,人的有关部位不能超出某个范围,否则就要自身不稳,失去中心,处于被动地位。所谓“三圈”都是以自身的中轴为圈心的同心圆。

内圈

自己的肩宽为直径的圈就是内圈;

中圈

膝到哪儿,哪儿就是中圈;

外圈

脚到哪儿,哪儿就是外圈。

修炼太极拳一定要掌握其运动规律,太极拳的姿势优美、连绵不断,是现代人修生养性的好运动。

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