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蛔虫病 食疗保健

蛔虫病治疗 胆道蛔虫病的饮食宜忌

胆道蛔虫病的早期征象

蛔虫是寄生在人体内为常见的虫体之一,它虽然通常作祟于人的肠腔,但它还有一个癖性,就是嗜好钻孔,且喜碱恶酸。当蛔虫在其寄生的环境发生改变,如过饥、受寒、高热、腹泻、驱蛔药使用不当时,它就会乘胆总管及括约肌由于炎症,结石等功能失常处于松弛之时而“逆流而上”,钻人人体的胆道。这时就会引起发作性的上腹剧烈绞痛,并成为外科中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胆道蛔虫病之所以称之为急腹症,一是因为它来势急骤,患者往往在毫无预感的情况下突然发生上腹“钻顶”样疼痛;二是疼痛剧烈,甚如锥刺刀绞,病人常抱腹屈膝,俯卧床上,辗转不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呻吟不止。腹痛后不久,病人常会出现恶心、呕吐,严重者甚至可吐出胆汁及蛔虫。另外,这种腹痛常是时作时休,虽然剧痛时难以忍受,但间歇期间患者又静如常人。经医生检查时,腹部平软,压痛轻微。

患上此病后,患者及家属既不要惊慌,也不要麻痹。应当抓紧时间积极治疗,早期经非手术疗法,一般可以治愈。若经非手术治疗一周以上仍不能缓解者,可考虑手术疗法,但这种疗法仅属于少数人。

除去本病的根本措施是预防蛔虫之外,如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以防虫卵进入身体的其他部位。一旦发现有肠道蛔虫病,使用驱虫药一定要足量使用,以免因剂量不足而激惹虫体,诱发起此病。

胆道蛔虫病如何诊断

胆道蛔虫病是肠道蛔虫钻入胆道引起的疾病。蛔虫一般寄生在小肠中、下段,但因寄生环境发生病化,上窜到十二指肠,钻入胆总管时,可引起胆道括约肌痉挛,而产生强烈的阵发性绞痛。进入胆道的蛔虫还可向上钻入肝内胆管,其尸体或虫卵可成为结石的核心。蛔虫进入胆道后还可引起胆管、胆囊、肝脏或胰腺炎症、胆道出血、败血症等。

突发的剑突下钻顶样绞痛,是胆道蛔虫病的主要症状,病人疼痛难忍,常转展不安,呻吟不止,大汗淋漓。绞痛为阵发性,可突然缓解,缓解间隔时间长短不一,缓解期病人无明显痛苦,发作时常伴恶心、呕吐,有时可吐出蛔虫。早期病人体温一般不高,合并感染后,可出现畏寒、高热或轻度黄疸,严重者可引发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囊炎。B型超声检查能辅助诊断,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可窥见蛔虫。

本病治疗一般可采用非手术疗法。应用解痉止痛剂,如阿托品、异丙嗪,必要时加以派替啶,并应用中药利胆,及硫酸镁和左旋咪唑、噻嘧啶、枸橼酸哌嗪等驱虫药。为防治胆道感染,还应选用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抗菌药物。如非手术疗法无效或并发其他症状,应考虑手术治疗。

胆道蛔虫病的治疗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

1.解痉止痛

针刺:鸠尾、上脘、足三里、太冲、肝俞、内关等穴,宜配合应用。亦可用耳针肝胆、交感、神门、肾上腺等穴,或埋针,或施电兴奋,均有良好效果。

常用药物有:阿托品、654-2等一次性肌注或静脉注射,可解除平滑肌痉挛所引起的绞痛。绞痛剧烈,在诊断明确时可配合应用杜冷丁、异丙嗪、苯巴比妥等。

2.驱虫排虫乌梅丸(汤)和胆道驱蛔汤加减等作驱虫治疗有较好效果

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