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式太极拳 练和式太极拳如何预防受伤
太极功夫博大精深。练太极拳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潮流。和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中较为受欢迎的一派,有很多人在练习。今天,小编就和很多太极爱好者们一起探讨一下,练和式太极拳如何预防受伤,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练和式太极拳如何预防受伤
初学拳要循序渐进
和式太极拳的特点就是在运动的时候,步型和步法都是靠下半身的力量来支撑的。
这样,拳架的重心较低,膝关节所承受的来自上中下三盘重量的压力增大了许多。此时膝关节的稳定性,主要靠股四头肌和髌骨来维持。
这种拳架特点,是为了增强下盘的稳固性,以便在太极推手中占居主导地位。
因为和式太极拳的拳架练法,所以对很多初学和式太极拳的人来说,一定要掌握好拳式中的动作要领。
要准确把握好拳架刚柔之劲的运用,要使拳式的步型步法的虚实变换分配合理,要使拳式动作配合协调一致。否则,习拳者就易患上膝痛的病症。
打和式太极拳,是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功夫。初学者,内在的气血还没有蓄积充盈,外在的筋骨还比较脆弱。
因此,只有坚持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才能使身心无损而受益。在和式太极拳的学练过程中,要先练单式动作,使身体逐步适应手型手法、身型身法、步型步法对肌肉、关节、韧带和骨骼的牵拉刺激。
接下来,在练习动作与动作的组合之间,一定要让自己的气息稳定,动作流畅。
后,才能打全套的和式太极拳套路,以便使内在的气息运行顺畅而无喘息之弊,使外在拳架的造型刚劲有力,而无松散脱节之处。
只有这样打拳,病体才能痊愈,身心才能强健。否则,照猫画虎,草草地去比划整套和式太极拳套路,那样身体会吃不消的,必然引发膝关节疼痛的病症。
接拳式要遵规守矩
和式太极拳套路是由几十个拳式动作组合连接而成的。每一个拳式做完定势之后,就要与下一个拳式进行衔接,在衔接的过程当中,若是步型步法转换过程中的操做不规范,不但会造成拳架外形造型的难看,而且主要的是会造成膝关节的慢性损伤。
在群众性和式太极拳运动中,《24式和式太极拳》、《48式和式太极拳》、《88式和式太极拳》的习练者比较普遍,在这些套路的演练过程中,象“左右野马分鬃”、“左右搂膝拗步”等拳式,在动作衔接时,就极易出现错误,而造成膝关节的损伤。
为此,在做这些拳式动作时要特别注意。后坐之腿,其膝盖要与脚尖对正,防止膝盖左斜右偏,以减少膝关节在演练中的磨损。
其臀部要与其脚后跟上下相对,要防止膝部过于屈蹲,以减轻膝关节在演练中的负荷。在前脚外撇时,其外撇的角度不要过大,那样会使膝关节超出其生理活动范围,造成慢性扭伤。
前脚外撇之后,不要急于跟进后脚,应先踏实前脚,后腿膝部伸开,形成规范的弓步,再重心前移到前脚,再以腰脊之力带动后脚跟进,这样可避免不规范的身型身法对前腿膝关节造成的过度负荷和磨损,从而使这些拳式动作的衔接顺畅、连贯、协调。
练基本功要持之以恒
每次在打和式太极拳之前,都必须做好准备活动。通过旋头部。使颈椎松柔竖直,有利于“虚领顶劲”这个和式太极拳拳式动作要领的规范操做。
通过展胸扩背,使胸腔空松,肺气通顺,心气充足,背脊挺拔,这些都有利于“含胸拔背”这个和式太极拳拳式动作的规范操做。通过转肩、活肘、旋腕,使双臂的肌群蓄发便利,关节转动灵活无滞,这有利于和式太极拳中“沉肩坠肘”这个拳式动作要领的规范操作。
通过腰部的俯、仰、扭、转,使腰椎的屈伸有力,小腹的丹田之气容易蓄积,这有利于和式太极拳中“尾闾正中神贯顶”这个拳式动作要领的规范操作。
除此之外,在下肢的准备活动中,要重点活动膝关节。上身前倾,两手掌心按扶于双膝上,两脚并拢,双膝微屈。两膝,先向相同的方向进行前、后、左、右水平方向的旋转。尔后,两脚分开,双膝之间相距两拳左右,两膝分别向彼此相反的方向进行旋转,使两膝一开一合,更加扩展了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再做几次蹲起。
然后,两手手指分别点按揉捏两膝关节周围的重要穴位,如:鹤顶(髌骨上缘正中凹陷中)、膝眼(髌骨下两侧的凹陷中,内侧为内膝眼,外侧为外膝眼)、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大筋内)、阴陵泉(膝内侧,胫骨内髁下缘凹陷中)、委中(膝后侧胭窝的正中)、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等等。
通过按摩足三阴经和三阳经在膝关节周围的这些特定穴位,使局部血液循环得以改善,使膝部组织的温度升高,有助于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并且,还使膝部肌肉的痉挛得以放松缓解,从而达到经络通畅,气血旺盛的作用。这样,就为套路的演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起到了防治膝关节疼痛,恢复膝关节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