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紫砂 评壶欣赏

怎样鉴赏紫砂壶 鉴赏紫砂壶的标准有哪些

紫砂珍品曼生壶赏析

曼生壶在我国紫砂工艺史上独树一帜的奇特现象,历经200年沧桑变换,流传至今,早已是凤毛麟角。曼生壶源于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又号曼寿,浙江钱塘人。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卒于道光二年,嘉庆六年(1801年)拔贡,后任溧阳县令。

曼生是一位在书画、金石、文学上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他的篆刻被后世尊为“西冷八家”之一,他和钱叔美、汪小迂等关系甚密,期间又结识宜兴的制壶名手杨彭年、杨宝年、杨风年兄妹,遂对紫砂茗壶产生浓厚兴趣,并聚集了郭频伽、江听香、高爽泉、查梅史等一批书画名家共同设计,创制茗壶造型十八式,每式都撰拟题铭,分别书写,由杨氏兄妹,邵二泉加制,曼生在壶上题铭书刻,这些加工制作的茗壶正契合了中国文人雅士在美学上追求幽野之趣的理念,在当时极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故称之为“曼生壶”,这就是“曼生十八式”的由来。

曼生设计茗壶十八式,在中国工艺美术设计历史上是一件重要之事。传世“曼生壶”,无论是诗,是文,或是金石、砖瓦文字,都是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占据空间较大,非常显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等,都是刻在壶身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尤其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陈曼生一反宜兴紫砂工艺的传统作法,竟将壶底中央钤盖陶人印记的部位盖上自己的大印“阿曼陀室”,而把制陶人的印章移在壶盖里或壶把下腹部,如不留意,往往是看不到的。

紫砂珍品“曼生十八学士壶”是清代金石篆刻家、书画家陈曼生设计并与当时制壶高手杨彭年合作创制的代表作,被紫砂界奉为经典。陈曼生以文人特有的审美取向,将诗词的意境、书法的飘逸、绘画的空灵、金石的质朴有机而生动地融入紫砂壶,将文人艺术与制壶技艺有机结合,从而完成将紫砂壶由工艺品到文人艺术珍品的转变,也使得文人紫砂壶升华为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绝佳载体,紫砂壶从此便以纯粹文人化的身份跻身于艺术珍品之列。

曼生壶集艺术、历史、文物、赏玩、实用、收藏等价值,承载有紫砂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古文学、书画、篆刻、金石文化等众多文化元素,融合儒家、佛家、道家等思想精华,从而成为几千年中国文化艺术精髓的代表者。

1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