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赏紫砂壶 鉴赏紫砂壶的标准有哪些
紫砂壶鉴赏之方与圆
方与圆在艺术作品中的被广泛应用,除了因其视觉上独特的审美效果之外,我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中国古人“天圆地方”思惟的影响。这种熟悉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并由此影响到中国人的审美倾向。好比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就主要以圆形和方形为主,但好像方器比较多些,大件如闻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小件的有方爵、方斝、方尊、方罍、方缶等等,不乏其人。有趣的是这好像和紫砂壶的整体状况恰好相反,后者恰正是圆形壶大大多于方壶。我想这是紫砂方器的制作难度大和实在用性不如圆形器的结果吧。这种“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还渗透渗出到大到建筑,好比天坛,小到玉琮和钱币的设计上。由此可见,方圆造型存在于我们糊口的方方面面,更深深烙印到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之中。
明白了这些,就会对紫砂壶运用方圆造型的巧妙有更深刻的体验了。
圆是有弹性的几何形,它在紫砂壶的造型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几乎所有的壶形都有圆的踪影。人们通常对圆形壶形状的基本要求是“圆、稳、匀、正”,甚至要达到肌理丰盈的地步。实际上在圆壶中是不可能真正地做到“珠圆”的,一般的情况恰正是多个大小、弧度不同的圆形的重叠、变化、映衬,以此构成壶体的“圆润”之美。有时是壶身壶盖壶钮的圆形对照,好比邵大亨和程寿珍的掇球壶;有时是提梁和壶身的圆形对照,好比经典的大彬提梁壶;更多的还有圆形把圈与壶身的对照。
前面讲过纯粹使用方形来造型的紫砂壶未几,但这样说并不是指方形本身在审美上有什么缺陷,而是在成型工艺上较难掌握罢了。但好的方壶总给人一种或挺括周正、端庄大气或刚正不阿、一丝不苟或挺秀清奇、坚硬利索的感觉。较为大家喜爱的壶形有六方提梁、八方提梁、合斗壶、方斗壶、砖方壶、亚明方壶等。当代名家潘持平则是个中高手。
圆与方是比拟较而存在的,无方就显不出圆。《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这是说初的圆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所以在紫砂壶造型中通常是方与圆相交融的。正因为方圆在美感上迥然不同的特征,所以这类紫砂壶制作起来是难题的,过圆则失之荏弱无力,或者臃肿含糊;过方则又僵硬生涩。这方面的代表壶型我认 为是觚棱壶。此壶形俯视呈四方形,侧面看又有覆斗状,但又不是直棱角的覆斗,像两条斜边向外弯曲的梯形。盖、颈是小四方而底部比拟上部又大出良多。这样的上下变化全依赖自壶盖延伸下来的四条弧线的连贯与过渡。
因此对这四条弧线的处理就成为此壶造型的枢纽,由于它影响整个壶身的方圆外形。再加上身筒基本上呈方形,而把又呈圆环状,所以假如把和身筒的方圆搭配不协调的话,也会使整个壶形显得极为别扭。我们在资料上能看到明朝的李仲芳很完美地掌握了此种壶形的平衡,创造出“方中寓圆,圆中见方”的奇妙境界。赏识把玩此种壶型,我们可以边饮茶边静下心来做做方与圆的辨证思索了。
近代黄玉麟也制有觚棱壶(吴昌硕铭),很显著,在李仲芳的基础 上显示出了自己的特色。他把身筒上的四条弧形棱角线变得更加柔和,原来的近乎直线的流也改为三弯,把圈则更圆。总之,黄玉麟的设计增加了“圆”的分量,所以整体上给我们一种既端庄典雅又柔和圆润的美感。这种方圆融合的壶形还有清朝陈秉文款上方下圆的束腰方壶,现代则有高海庚设计的前方后圆的伏虎壶。
由此可见,方与圆在壶体上的运用比例直接影响着紫砂壶带给我们的审美感慨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