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太极拳的拳路讲究对称折叠美感
太极拳 太极拳的拳路讲究对称折叠美感
太极“对称”理法中的“顶劲”,是“沉劲”的分势,能够转移下力、减轻腿部负重。
太极“开胸开背”(含胸拔背)要领,能够针对性地纠正凹胸凸背的毛病。胸开,主气通;背开,主气顺。胸和背都开了,气血就通顺了。
人们的走道弊端,与相应引发的身形前弯后弓凹胸凸背,系从上古历代沿传至今,实际上已成定局,习非成是了。
太极先辈悟出其中之道,创立了太极拳。可以这样设想,着眼于人体健康,在后天做一点补救,是太极的基本点。
太极有一条原则性理法,即行拳走式躯干必须保持“中正松竖”,这样才能平衡,才不致前倾后倒左斜右歪。
围绕“中正松竖”,又有相应的一些保证规则,如“胸背开势、顶沉对拔”“平送腰胯尾闾垂”“往复须有逝叠”。
人体易于前倾,这是因为身形前弯后弓凹胸凸背的定型病态,使力的重心偏离了“身中垂直线”所致。
太极理法,就在于校正这种病态体形,而且细微独到。“折叠”说,即其一例。
《十三势行功心解》一文是这样描述的:“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这种文词,系骈体文的例句。
“折叠”,也是“转换”的意思;但有“折迭(叠)”意象,即内在的形象,不在外面。做法是体现“对称”理法——“如意欲向上,即寓下意”。
意欲向前,即寓后意;意欲向左,即寓右意。
反之,亦然。“寓”向方,系“折叠”劲;“欲”向,系“折启”劲。
例如,在沉劲时,两肩随开背松肌,将气收入脊骨,注于丹田,这是身后“折叠”。
在顶劲时,底盘以下,以气下沉脚掌,直通地下;底盘以上,以神上提,顺项贯顶,这是身前“折启”。
这样一叠一启,一合一开,沉中有顶,顶中有沉,就把躯干拉直了,解决了易于前倾问题,使之“中正松竖”,更加平稳,恰到好处。
“折叠”劲和“折启”劲,是主“转换”的。“折叠”,与沉呼相连;“折启”,与起吸共系。
《乾隆太极拳经歌诀》中有句“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可见,“折叠”运作,就是能充分地“拿住丹田”的劲道。这里,体现着“气为旗”的功能,“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人们沿袭习惯力,将身体演变成病态的情况,可以借助于太极理法,导向健康。
太极理法,是基于人体生理的,如丹田穴,又称气海穴,“气沉丹田”,能吞销百病,也是极符合力学原理的,“对称”,即其一例。
打过枪的人知道,枪弹出膛之前,必先有个后座力;还是“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在技击方面,不失用武之地。这些,似乎是太极立说的哲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