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太极内功修为如何以心行气

现在随着人们对自己身体的关注,养生运动也盛行起来。太极拳就是时下受欢迎的养生运动。练太极拳有很多的好处,不仅可以修身养性,而且可以锻炼身体。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练习太极拳内功修为如何“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内功的初始修为是“守静”

太极拳的练习分为内功和外功的练习。这是太极拳的两个表现方面,是练习太极拳的根本。

即在太极拳训练初级阶段,内功主要练“静”(外形静而内气动),而外功主要是练“动”(形体动而中规矩);到了太极拳中级阶段,则是内、外功互为其根,亦即带内功练拳,内、外功同时修为;在太极拳功夫的高级阶段,则主要是内功的运行,而外功则可至无形无象,即太极圈练得从外形上看不出来,亦即“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度。我们认为这就是“内家”拳术的要旨。

二、太极内功修为的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内功是太极拳技的核心。它可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拳艺水平,增加技击力度,亦可强化人体抗御外力的能力。

太极拳之所以可以抵御外敌,主要还是因为它内功的修炼。因为内功和气功的结合,才具有了攻击的效果。

大多数习练太极拳者都知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或者“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这一太极拳名言。其实,这就是内功训练的总体内容和行拳要求。

所谓“以心行气”就是指用意识引导内气,并按人的意志循经运行;所谓“以气运身”就是把内气运送到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几个部位去。产生所需要的“内劲”,进而提高拳技。

这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修为与以“养气”为目的的“守静”修为有所不同:一是需要“意识”能动地参与,并作为内气的向导;二是需要用逆腹式呼吸(与顺呼吸相反,吸气时收腹,呼气时掤腹)作为引子启动内气运动;三是要练就的功夫是“内气”的细、慢、深、匀运行和有秩序地开合。其具体的训练内容、技理和程序,可做如下表述:

(一)以心行气,自然循经

练习太极拳的时候,要用心,且练习的时候要以心行气,自然循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养生的功效。

这里所说的自然循经,并不是按着经气在经脉中的自然流注规律(即始于手太阴肺经,然后交手阳明大肠经、再交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继交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手厥阴、再返回肺经),周而复始地进行气血流注循环,而是按着十二正经的走向循经。

即按《灵枢·逆顺肥瘦篇》记载的“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的规律循经。

这一训练内容的目的有三:一是温通经脉,二是摩荡内脏,三是进一步深度静心。

(二)以心行气,充实带脉

带脉的“带”字,含有腰带的含义。它是人身经脉中唯一一条横向围身一周的经脉(其他经脉均为纵向)。

其主要功能是“约束诸经”,即循行于躯干的所有阴阳经脉均受到带脉的约束。另外,《灵枢·经别》中说:“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这说明带脉的起点是“命门”穴(命门穴即在脊骨由上向下数第十四椎,亦即现代医学所说第二腰椎棘突下),亦即带脉同足少阴肾经在“命门”处相联属并出自督脉,行于腰腹,而腰腹部是冲、任、督三脉脉气所发之处,故带脉与任、督、冲三脉有着密切关系。

充实带脉的方法是:用意念引导由“涌泉”穴吸气,循少阴经上行至“会阴”。再转向尻后,过督脉“长强”穴,使内气提至“命门”穴,此为吸为合。

然后,内气由“命门”穴发出,沿腰两侧向任脉“神阙”穴及少腹(俗称小肚子)运行,并使内气扣合,此为呼为开。之后内气按原路收回“命门”穴,此为吸,为合,不再放至足下。

下一个循环即内气从“命门”发出达腹前会合,复又收回“命门”,即如此进行一开一合之运行,开时,少腹掤起(不是鼓肚子),合时,少腹放松。训练次数可自行掌握。

这一训练的技理和目的是:训练腰部的掤劲,使腰成为人身之强有力的机枢,从而成为全身运动的主宰,即拳论所说:“腰为第一主宰”,同时训练了腰部的内气鼓荡。亦即经梧先师所说,把自己的腰练成一根“铁轴”(即如磨盘之铁轴)。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