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怎么样才能练好松功意义非常重大
松功是太极拳中修炼内劲或修炼松功重要的一个步骤,同样也是太极拳练习内功的基本要求。对此,太极拳界很多人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着很多的错误认地方。从古代到现在都没能有一本关于太极拳的书能够解释清楚地,所以在实践中能练出成果的就更少了。
生活中不少太极拳的爱好者,还有甚至太极拳资深的研究者都对于在“松功”面前产生困惑。
太极拳作为区别于外家拳种的内功太极拳,它所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玫宝。不仅因为它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相联系。还在于它的独特的训练方式及其所产生的超乎寻常的能量或称功力,即“四两拨千斤”的神功而誉满宇宙。所以人们才送给它—国粹、瑰宝、奇葩之称。
一、修炼“松功”的意义
松对于练好太极拳意义非常重大
第一,太极拳中的松软乃是精华中的精华,只用懂得什么叫做真正的松软,才能在接下来的修炼中得到进步,否则止步不前。先松软然后才能坚刚。
其次,松是练习内功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一举手、一投足,稍一用力即落旁门。”可见,“一分松、一分功,松到一无所有的真功。”
再次,松是练习内气的基础。不能彻底放松,内气在体内永远也形成不了,真正松透确实不易,全身入松非下一定功夫不可。一心想松,久之身势自能放松,动以心气为主,四肢跟随自然会整,呼吸纯任自然,内外自能合一,拳意才自能上手。
总之,太极拳练到老,不外一个松字,如有一点不松,不节不松,到老仍是不通。
二、在修炼“太极松功”中应注意的几个错误认识或误区
我们在拳谱中得知,练习拳的时候不应该带来拳中的差异和误区,想知道原因,并不是很简单,是各方面造成的。
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拳谱》中对“太极松功”没有专门论述,虽然有“专气致柔”,“稍一用力即落傍门”、“观耄耄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但终没有明白的提出大松大软,松净松透的要求。尤其有的“宗师”们,在解释“古拳谱”时,再加进了自己的体会,把不用力,解释为“不用多余的力”,还是用力;或提“松紧适度”之说,还是有“紧”;或倡导“快慢相间”,还是有“快”,诸如此类,不能不说,在拳理拳法上就有误导。
第二、不得名师指导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解决以后由于政府对太极拳宣传和推广上的重视,出现了太极拳热,特别是***同志题词“太极拳好!”以来,推动了太极拳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因而相形之下,能真正传播太极拳的大师较少,尤其在全国各城镇中的晨练活动中,更是缺乏名师指导。故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外行”教导“外行”现象,形成晨练点中的太极操活动。
第三、在太极拳的推广上,由于重视外形上的审美、划一、规范的要求(主要是新改编的各氏拳种比赛套路),无论是编导的理论阐释,还是在训练和评判词上的规章,忽视了太极拳本质要求—松、软、柔、韧。突出了踢得高,拍得响,下势深……等外在动作。给教拳和学拳的人造成误导,以为这就是太极拳。
第四、真正体现太极拳内功的太极推手比赛,基本上处于误区,从有始以来的推手、散手比赛活动,主要表现为较力,拼体力的“傍门”、“左道”,当然也就不可能给太极拳的群众活动,提供榜样、典范。相反,则是误导。
第五、由于极少数的名家,大师本身就是一身硬劲,甚至公开地向“大松大软”挑战,在《武当》、《武魂》等武术刊物上,有的把“松柔”与“疲塌”混为一谈,找不到真正的“太极松功”的影子。尤其是从学过外家拳过来的一些“拳师”,在心里上就“不服”太极拳的“松软”功夫。用外家拳的理念,改造太极拳。
当然,这些不是仅有的几条,除了这些还有,如身体的强壮,自身内心的躁动,好战心比较强等等,这些都是造成僵硬劲的原因之一。只有我们排出了这些自身的因素和外界的因素达到身心合一,深入学习才能更好的去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