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太极推手中容易犯双重错误

推手在太极拳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同样推手也是成功练习太极拳的基础,无论是在实践中还是整个套路的练习都离不开推手,正确的掌握推手才能更好的学习太极,在推手中也会容易犯错的。

推手容易犯双重错误,双重是两个重力的相抵或相争。

因为双重的后果,必然是以大力胜小力,造成“有力打无力”的结果。这与太极拳“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等原则是相违背的。如果太极拳推手是以大力胜人的话,那与其他拳派的技法就毫无区别了。

从力学原理上来说,凡是用力作用于物体,必须使物体受力才能起到推动物体的作用;反之,凡是不能使物体受力,那就成了真正不得力的“无用功”了。因此,尽管对方用大力来推我,我只要顺从不离而又不与对方顶抗,那就无损于我的一根毫毛。这就是拳诀所说的“山苇难压我”。如果我用力顶抗,那就犯了双重。

在实力相等的情况下,如果两力相撞,结果便是两败俱伤。

所谓“双重则滞”,滞是滞顿、重滞的意思,表现为双方劲的通路受阻。如果把来劲比作流水,而今我采用疏导的办法,把它引向我身侧,这样激流就冲击不到我的身上来了;同时我利用物体运动的重心、惯性和合力等原理,顺着来劲的去向加大他的力,促使其在上下不能相随的情况下,导致重心越出支撑面而失重倾跌。这种“运动战”显然比消耗战强多了,但技术要求也较高,重要的是“动急则急应,动缓而缓随”,而绝不可犯有双重。只要不犯双重,且能上下相随,那即使不发劲,也能自立于不败之地。

推手中如何做到以静御动:

拳谚说:“沉着为拳艺之本。”

一个人在练习推手中掌握了技术以后,在推手竞技中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还是个较复杂的问题,临阵忘拳法的事情是常见的。临场稳定固然与竞技经验有关,但主要还是意志、心理等素质问题。推手竞技时不够沉着、镇静,可由种种原因引起,除缺乏临阵经验以外,怯敌、焦躁、被激怒、求速胜、受干扰、轻敌大意等等不一而足。总之,心意一趋紊乱,气血便易上浮,动作姿势越就随之紊乱,这时就只有应付招架,而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技术了。所以太极拳特别强调一个“静”字。心静才能体松、气沉、神凝,所谓“泰山崩于前面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泰山倒吾侧,东海倾吾右,心君本泰然,处之若平素”,这无疑都是意志力的一种表现。但这种意志力是通过长期心理意志训练来实现的,如平素强调练习推手时务须做到“有人若无人”,这就像古代代猛将,置身百万阵中,如人无人之境。换言之,只有志坚胆大,才能排除一切干扰,发挥自己大限度的拳艺水平。

虽然说艺高人胆大,但是意志的训练需要有相对性的。

反之,平素艺高,临阵胆怯,这也不是绝无仅有的事情。为此,太极拳不论走架、推手,平日就要讲究心意宁静、肢体松沉。凡能头脑冷静,遇事就不至于惊慌失措;而肢体放松,则感觉自然灵敏。这样方能以我之静,御人之动,在对方的行动中找寻机势,乘隙进攻、抢攻或反攻,从而也就比较容易得手了。

拳谚说: “脑居静为贵。”具体表现在推手的外观中是不慌不忙,从容不迫,缓急相宜,缓而不滞,快而不乱;遇虚当守,得实即发。特别在心理上要做到:对方烦躁我不烦躁,对方愠怒我不发怒,对方拼刚我独守柔,以及在运动中静观其变等等。诸如此类,都属于以静御动的范围,由此说明。“动、静”二字不只是指肢体的运动状态与静止状态。推手竞技训练,固然也有习静之法,但与养生气功的入静是大不相同的。然而不论心理上的冷静与焦躁,身形上的安详与慌乱,攻守上的沉着与盲动等等,其内外必然相通,所以把“以静御动,动中处静”作为要领来训练的诀窍,就在于“先在心,后在身”。

经过身心结合和因敌变化的长期训练及竞技实践,方能逐渐达到“随意而动”和“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心”的境界。但这“心手两忘”,乃是造诣之精深,而非初学入门之法,初学者若越级追求,那就不免要弄巧成拙的。

其实也不只太极拳强调一个“静”字,其他拳、械也莫不如此。

如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谈到杨家枪法说:“又莫贵乎静。静则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幻莫测,神化无穷。”这也可说是武艺的共同要求了。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