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怎么从太极拳架的协调谈起
太极拳中的盘架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中有很多的要点之处。它需要手眼和身法的配合才能顺利的完成动作。只有这样自身的攻防意识才会清楚明白,其中所包含的气势也就能体现的出来了。
其中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动作的协调性。
协调毋庸置疑是任何运动或运动员欲获得熟练技巧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秘诀。协调可谓是一种独特的能使一个人得以有效而顺畅地运用其全身所有机能与内在的潜能的能力。要做到协调,除了具备肌肉训练这一基本的条件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一、动作运行顺畅、顺遂、顺力。有一不顺就可能不畅。
火车之所以跑得快、跑得平稳顺畅,主要是因为一列火车不论是四十节、五十节,从头到尾,所有的动力都是向着一个方向动作,中间没有任何一个部位向左或向右甚至向后运劲。这就是顺力.顺力就顺畅。人在走路或是跑步时,头部前伸,躯干前倾,左右臂与双腿交错运力,发挥了完整一气的顺畅,这就是协调得好。假设跑步时头偏、身子斜扭、双臂不配合。两条腿再怎么用力也跑不快。在盘架中,出现协调不齐、配合不力时就会出现身体摇摆、劲力不随、四肢零零散散的状态。如:杨氏太极拳中高探马接右蹬脚一势,高探马定势后,左弓步进身双手交叉于胸前抱掌,在进身提右膝呈独立步时往往站不稳。这一环节站不稳、不能沉住气,必然影响下一步的蹬脚。站不稳的原因就是在进身提右膝时力不顺达。提右膝进身时,胸、腰、胯及头部没有顺着左脚尖和膝盖随左前方进身站立呈独立步,而是过早地扭向右前方,形成左进右拐、背道而驰的错误。如果身体各部位都是向左脚尖一个方向动作,待提右膝独立步定势后 再婉转地扭腰、头、胸及双臂转向前方,就会非常顺畅舒服,极尽自然。又如四十二式太极剑中提膝提剑一势,右弓步下刺定势后,抽剑回转画弧,头、腰、胯、左膝都要向右前方,即向右脚尖和膝盖的方向运力提膝,当右独立步形成时,右臂将剑向右上方提拉,以稳住右进缓冲姿势,左剑指领劲,引带胸、腰、胯及头部向左抹剑,就会义顺达又稳定。这里有一个如何巧妙地掌握劲力转换的技巧,其实外形的形体转换也就是劲力的转换。太极系列的转换往往非常圆活婉转,甚至天衣无缝.一般不易被初学者掌握。如果脱离了劲力的转换轨道,过早了则不稳,晚了便会生硬断续。
二、弄清以腰带、以手领的主次关系,明确发劲点和领劲点的部位。
在太极拳行功中,有一点是不能一概而论的,那就是腰带和手领。
两者关系不明确,配合不好,不是出现手动腰不动的零零散散,就是出现腰动手不动的僵硬之状。在某些动作里,腰身和四肢分工不同.往往是身体某个部位起主导作用,另一个部位起辅助作用(辅助作用有助势、对称、上下对拉、阴阳互补等),它们主次作用不一样,但相互之间的配合缺一不可。四十二式太极剑提膝劈剑一势,有弓步削剑后.先是腰胯重心后移至左腿,在此基础上右臂挥剑向右后引带为辅,待剑至头右上方时再向前方下劈。这就是以腰带为主,以右臂挥右半圈为辅。如果颠倒两者用力的主次关系,或者平分后坐与扭腰抡臂之力,势必出现上身向左倾斜之状。
还有一些动作,主辅作用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动作的运行随时交替改变的。如揽雀尾一势,绷是以手领,两手又是以右掌为主,以腰胯催劲,而不是以腰胯领劲。如果不是以手领,就会出现身子已去、弓步已形成,而手还不到位的现象。捋义是以腰带臂,如果不以腰带,就会形成手动腰不动的弊病。接下来的挤势,腰微右转,两臂翻转,左掌搭在右腕部做挤的预备势,然后,以腰胯向前涌动之势向前挤去。该势一进一退,以手领以腰带往复两个回合,腰带与手领在动作中不停地微妙地变化着,这就需要我们细心去体悟。
三、枝动叶随、由里及外,透过现象找本质,摸着枝节抓大节。
在不断精练协调中,要善于用心用脑子去练。遇到某个动作做不好,做不到位,就要分析为什么,原因何在,是功力不到,还是方法不对头。如四十二式太极拳云手一势,两脚的横向移步必须是平行移动。一些人总是两脚呈外八字,尽管落脚时用心用力落地呈平行,可身子往左或往右一扭动,左脚往右或右脚往左一移,又扭成了外八字形。如果就事论事,在脚掌上找原因,那么无论你怎么用意用力也达不到规范要求。其实问题不在脚的踝关节上,而在髋关节。髋关节拉不开或拉的幅度不够,两脚事先摆得再平行,也经不住髋关节的牵动,所以,就要通过侧压腿、劈叉等基本功专门训练,使髋关节松开,这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对其他动作也会有极大的帮助。诸如此类的窍道很多,大家可以触类旁通。
想要使自身的动作协调,关键点就是怎么去理解用意不用力了。
“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一个重要原则,从字面上好理解,但在实际动作中并不好实施。试问,不用力,毫不用力两臂怎么挥动?不用力,器械在手中怎么去点、削、劈、刺?可见这个力还是要用的。仔细体会,身体之所以能做出各种造型,表现出各种手法、腿法、剑法、刀法,这都是要用力的。这个力是南内辐射至外,从腰脊上至肩、臂、手,下至胯、腿传到脚。太极拳的用力,正是这种由内及外、内紧外松的用力法。从起势开始,凡套路中有此动作的大多都有一句“以腰脊之力缓缓将两臂挑起”。对于初学者甚至练lr好多年的人来讲,这句话不好理解,怎么用腰脊之力举起双臂?用腰脊之力,也就是发劲点在腰,从腰传导至背至肩,带动手臂,“云手”一势,也是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往返运转。四十二式太极剑中“提膝后截剑”一势,如果挥剑后截时手上用力,身体必然向左后方倾斜,这是因为自己破坏了自己的平衡。如果是以臂挥剑后截,动作既可到位顺畅,又不会影响自身的平衡。分脚、蹬脚一势,不是脚向外用力,而是两胯和大腿在用力,一胯向下一胯向外向上同时用力,如果是脚向外向上用力,不但抬不高,还会因破坏自身的平衡而摇晃。以上几例动作的用力,都是由内向外、内紧外松的用力方法,其实,太极拳行架中,关于协调的内涵很细很微妙,以上粗浅感受权当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