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关于太极拳的虚领顶劲之解

在太极拳中,一直以来虚领顶劲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之一。基本功的练习在太极拳中是关键中的关键,只有练好了基本功,才能往更深一层去学习。练习太极拳的首要前提就是心静,只有心静了才能更好的学习。

虚领顶劲早已成太极拳习练者代代相传的技能之一。

太极拳的虚领顶劲

关于虚领顶劲的解释有“头顶悬”、“百会穴轻微上顶”、“似绳索悬吊”、“头顶一碗水并保持不泼不洒”等等,总之都离不开“领”与“顶”。

笔者认为,“领”即头顶上提,“顶”则为顶抗,这样做会形成顶抗之意并导致不好的结果,容易使颈部僵硬、气血上行、颅内发胀,对高血压患者有害无益。初习太极拳者听到这些有关“虚领项劲”的说法也会一头雾水,不解其意。很多著书立说或教授拳艺者对虚领顶劲中的“气宜直养”、“精气灌顶”及“精神提得起”都无客观准确的理解和解释,仅仅是依样葫芦地照搬老论,而不是以人体结构和力学原理为基础进行科学诠释,也常不自觉地误己误人。

大家都知道,人体的头部位重要之首。

头内有上顶骨、前项骨、后项骨、左右颞骨,骨骼的表层附有肌肉和筋膜。后脑的重量远远超过前额头部,会很自然地使头向后倾斜,下颌外突,重心偏后。颈项部的颈椎是脊椎中上的一组椎体,有7个椎盘。颈椎内外是经脉、血管和神经的重要通道,独立支撑沉重的头颅,无肥厚肌肉的保护,也无旁支骨架支撑。颈椎支撑头颅,而头颅中的中枢神经又控制颈椎的活动,调节颈项部位使其松活和直竖。二者相辅相成,若“虚领项劲”,则会因“顶抗”而弄巧成拙,于养生和技击都有害无益。

其实,在习练太极拳时,我们只要保持下颌微微内收,就能使支撑头颅的颈推的弯曲度变小,既可有效调整头部与地面夹角的角度,又可拉开棘突间距,头部便可自然地松和竖直,使头脑轻松。

我们不仅在习练太极拳时要下颌微微内收,在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中也应如此,甚至睡觉时枕头的高低都要适度以确保颈项松和平直,避免颈椎变形引发疾患。颈部又分为前颈、后项,内外都是重要血脉的通道,颈动脉即位于此。它能反射’|生地调节血压,感受血液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反射性地调节呼吸运动。另外,在人体椎体中,颈椎为特殊,它两侧的横突中间有一小圆孔,内有椎动脉通过,若颈椎增生或变形,就会勒住椎动脉,致使大脑基底动脉缺血、脑垂体供血不足。颈椎部位的疾患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极大,有时甚至会夺取人的性命。在搏击相残中,猛烈扭转对方颈部,会令对方即刻气绝身亡。下颌内收,不仅可以根除颈椎疾患,促进身体健康,而且在太极拳运动中做前进、后退、起落、旋转动作时可保持重心稳定、中正不倚、气血畅通。

人体直立行走才是正常的状态,所以当关节变形,引发关节疼痛等多种骨质疾患。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习练太极拳时都要注意保持下颌内收,切勿“顶劲”,使颈椎松和直竖,身形中正不倚。另外,我们还要加强身体机能的锻炼,增加身体各部位肌肉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只有这样方可练好太极拳,获得好的养生效果。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应理解拳学老论的历史与科学文化背景的局限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老论中的“虚领顶劲”之说,提高自己的判断力以利于学习和传承。

太极拳搏击中,击打动作的用力要点

1、太极拳“阴、阳、虚、实”理论,在搏击动作中力的作用要点。

“阴、阳”即“虚、实”。实即是阴,阳便是虚,虚便是阳。在搏击应用过程中,首先是自身的变化。如在击打动作发动前,我面向对手的前手、前腿为阳面是虚;而后手、后腿重心所在为阴,即实。搏击时,要使对方只能击打我之虚,而得不到我之实所在。如自身进攻时,可利用后腿重心所在,用力蹬地前伸,前腿由虚变实,支撑制动。同时,后胯向前扭转,把后腿蹬地所获得的反作用力,由腿传至腰。再加上腰胯扭转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通过肩部,传至后手拳击打对方。

其次,是搏击双方的虚实变化:如对手攻击我左侧时,我可借来势之力,以左侧虚面为轴旋转,把力落到右侧。同时右腿蹬地,并将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传至后腰,通过背脊至右膀,出拳打击对方。再就是用腿击打时,和用拳一样:出右腿时,先将重心移至左腿,并用左腿蹬地的反作用力传至腰部到胯、过膝,用脚踢击对方。而对方踢我左腿时,我左腿重心下沉,并旋转蹬地,把反作用力传至右腿踢打对方。

2、在太极拳搏击击打动作中,肌肉用力要具有高度地协调性和灵敏性。

实战时的协调性,表现在各种攻防动作的时间、空间的节奏性和准确性。或者说,在完成出拳、出腿或迅速击拳、击腿时肌肉的张弛是否有规律。具体的说,在出拳、出腿时:各部位肌肉有的紧张,有的放松,有的作等张收缩(动力性工作),有的作等长收缩(静力性工作)。

总之,在击打时,是一个很复杂的用力过程。只有运动员全身肌肉群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才能产生佳的击打效果。否则,就会费力大而击空,或击中却没有力度。这种协调性与灵敏性。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