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如何理解太极听劲的含义

太极拳的劲,相信大家早已熟知了,已经是常说的问题了,劲的练习对于能够顺利的运用劲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的,那么怎么能够顺利的运用呢?这成了很多太极拳的难题。就拿听劲来说,也有很多方面的要素。

听劲的掌握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能够去听劲才能去运用劲。

如何掌握听劲是学习太极拳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好比写字如何拿笔,笔不会拿,字怎么写?太极拳论说:“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问题是:不会“昕劲”,如何能“懂劲”呢? 何谓太极“听劲”?太极“听劲”就是在老师或对方身体上触摸太极松柔之感,即感受人体因松柔所产生出来的力量。听劲分动态中听劲和静态中听劲,所谓动态中听劲,就是技击中或推手中听劲;静态中听劲就是把手放在老师身上听太极拳松柔变化。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听劲是动态的,和老拳师推手,被打出多远,学生就是通过这种反复的推手,即动态的听劲来揣摩、感悟太极劲,回到家里再在自己身上找。到了现在,大部分老拳师仍采用这种动态的听劲方法。但有一些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感晤太极拳的松柔变化,就让学生把手放在自己身上慢慢地、细细地品味太极劲。这样的老师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一种待人处事境界的升华。

某期《精武》上登有一篇关于质疑祝大彤老师听劲教学的文章,文章中说:此对祝对我大声说:“空了没有?‘无了吧?!”我用右手摸过不放心又换左手,感觉是祝老师的胳膊有肉有骨实在和我的一样。根本谈不上“空”了“无”了,我不信邪所以不点头不附和。对于此段文字我不想多加评论,仅在这里借用对比说明太极拳听劲问题。太极松柔分阴松、阳松,阴时绵如水;阳时强如钢,无坚不摧。这是被听劲者表现出的状态。而对于听劲者,如遇阴则面前顿感陷一深坑,脚下发软,脚底无根,气力上浮,一口气被截在胸口,上不来下不去,浑身感觉无着无落;如遇阳,则如身遇城墙一般,撼之不动。这是听劲者在听劲中的感受,在听劲中,被听劲者说:松了吗?空了吗?这不是说你面前的人还有没有,存在不存在的问题,被听劲者是一个大活人,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于你面前的人,哪能说没就没、说空就无了呢。所谓空、无,首先要用太极思维去感受.说更明白一些是武术技击中人的感觉。在这里我们说听劲(就以静态听劲为例)讲解这个问题,当听劲时,对方阴松时,摸对方的身体,你自己手上感觉柔软,而主要是你的脚跟被拔起,你的身体前倾,完全失去了平衡,即拳经中所说的:破坏对方的身体平衡。此时如果是动态的听劲或在实战技击中如果你的重心失去平衡,脚下没了根基,试想你的结局是什么样。若给你的是静态中的听劲,这种听劲在你有准备而又使出全力时得出的结果,需要何等功力才能如此,那你就明白你面前的老师是何档次的老师了。如果是阳时,则将是另一种感觉,面前推的是一堵墙,你使出自己满身之力仍撼之不动分毫,再品味你会发现,所有的力都是你自己身上的来力,你自己使多大力,你就会被反回自身多大力。而如果是空和无的阶段,则又是一种感觉,首先你站在老师面前,没动手你就会感到面前突陷一深坑,面前有压迫感,用力推时,你脚下发软,完全不能自已。在祝大彤老师身边听劲,首先是太极学子的福分,你会听到各种美妙的太极劲。我这里仅举几个小例子,初识祝大彤老师时,我30岁,以前以练少林和散打为主,对太极拳认识有限,和祝老师谈过话后准备离开,这时他微笑着说:“你可以听一听劲。”我上前准备用我有力的手推一推祝老师,我和他面对面还没伸出手,就感觉我的面前突然深陷一大坑,脚下发软,胸口憋住一口气,浑身使不上力,手刚一接触到他的衣服,就感觉脚下塌裂,全身骇然,稍一用力。人已腾空而起,被抛出数米之外。我惊问是什么原因,祝老师微笑着说:“这是太极拳的松。”再举一例,无数来祝老师处听劲的人绝大多数都感受过的一例:祝老师伸出一手举在空中,你双手使劲推,却推不动,而更奇的是祝老师此时微笑着双脚原地踏步走。问其原因,答曰:“我空着呢,这就是太极拳的松空。”这样听劲的例子很多,我就不再多说了。

想要真正的学习太极拳就必须要知道怎么去听劲。也是太极学子入门的唯一途径。

在这里我讲的所谓太极听劲之法只是一家之言,希冀对广大太极学子有些许帮助,供诸君自己体味、感悟、参考。

关于太极的进一步凝神

这一层的凝神与第一层的凝神不同。第一层的凝神是心神的初步凝集,它要求将未清之心先收回再送入丹田,以便能够在松静的心理基础上,有效地控制主动性的呼吸,为培养、激荡真气创造条件。这一层的凝神则要求:认真掌握好凝神气穴的火候,从而不断温养、强化真气,以期丹田之气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在此基础上再逐渐减弱意守的心理强度,提高凝神的品质,为神息两忌创造条件。

《道言浅近》说:“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

这一层次的凝神,具体要求是:

1.神息相依于丹田,神气相抱于丹田。所谓心止于脐下,是指意念已固定地停守在丹田,意念同大脑的固有联系已减弱到低点,此即老子所谓“虚其心,实其腹”。所谓气归于脐下,意为形成丹田呼吸后,在真息的激荡下,自然之气和从会阴上提之气,以及丹田萌发之气,归会一起。心止脐下,气归丹田,便在丹田形成神息相依、神气相抱的态势。这不但强化了真气,而且也提高了凝神的品质。

2.勿忘勿助。勿忘就是“守其清静自然”,勿助就是“顺其清静自然”。所谓“清静”是指虚无的心态,所谓“自然”是指柔缓的呼吸。《三丰辑说》引陆潜虚论调息法这样解释“守”和“顺”:“如何守?曰依息。如何顺?曰平息。”这是说,意念轻轻跟随着柔缓自然的呼吸,便是守其清静自然;让气息平和地一吸一呼,听其自然进出,便是顺其清静自然。这就是古人说的若即若离、不沾不脱之态。

《道乡集》说得好:“稍放空,则入于荒渺;稍着迹,则败于凝滞。非如秋月映澄泉,不足朗彻其妙性;非如旭日映红梅,不足融和其祖气。”上引陆潜虚论调息法还说,守与顺“是二是一,原是不错,由博返约,唯在凝神,切勿用意”。这说明,勿忘勿助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意守的心理强度。既要让意念轻轻系住丹田的气息,保持适当的心理强度,以巩固并深化凝神的态势;又要尽量控制意守的心理强度,以维系恬淡的心态,并为神息两忘创造条件。

3.凝神调息的极境——神息两忘。《道言浅近》说:“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进一步凝神之后,还要保持一段时间勿忘勿助,神默气柔的功态,以便不断温养真气,锻炼心神。待神抱住气,气系住息,在丹田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即气机活泼,心神自在之时,便要行钻字诀。所谓钻,就是要让心神深入到幽冥虚空之中。实际上这是要求在勿忘勿助的心理基础上,进行“守空”、“忘我”的运演。

具体做法是:冥冥之中觉得心神已钻入幽深浩渺的虚空中,继而觉得自己已融化在虚空中和虚空同一了。如果还有一丝“我执”,那就需继续运演,一定要澄之又澄,直到自我感知完全消失,这便是神息两忘的极境了。

此后,神益静而气益生,神生气,气生神,精神益长,真气益充,自然会坎离交媾,乾坤会合,神融气畅而如痴如醉了。所谓“恍然阳生”,是指恍恍惚惚之间一阳来复,即真气激惹了性腺和性神经而出现阳物勃举的现象。这里凝神调息的良好效应,应继续保持恬淡虚无的心态,不可有丝毫邪念。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