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关于太极拳的用骨不用肉

练习太极拳讲究的地方有很多,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只有把握好其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才能更好的去掌握太极拳。练习太极拳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更需要的是领悟。

在太极拳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一定要理清一个概念的问题,那就是腰胯的“腰”。

“胯”是指人类的骨骼的一部分。即胯骨,她是组成骨盆的大骨,左右各一,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统称为髋骨。因此,腰和胯是人体两个不同部位的称谓,其含义也不同。腰体现在外,而胯则隐于内。正因为胯的隐蔽性,前人在阐述太极拳要求时不好说,或者说不清。但是,太极拳真正发劲打人力量的来源就是胯骨。所以,拳师界有“传拳不传胯”一说,将胯的练法和用法当作珍贵的看家功夫,不轻易传人。

胯的重要性体现在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中。它的头一句“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的“腰隙”就是指胯的部位。对于“腰隙”的理解很多人解释为“命门”,比如沈寿先生说,“腰隙,腰部孔穴,这里指腰之后部第二、三腰椎之间的‘命门’穴位”。也有人认为是“丹田”,比如冯志强先生说,“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是指意气之源在丹田,腰隙即丹田。”

在很多人看来,太极拳的命门说和丹田说都是不能苟同的。

丹田说与人体构造不符,命门说有一定道理,但也解释不“隙”。“隙”是缝,是裂缝,很细很小的缝。从人体骨骼结构上说,腰隙是指腰椎与胯骨的契合处,笔者称之为榫头处。这符合“隙”的含义。笔者结合自己练拳体会认为,此处轻微的变换不仅是重心的转换或调整,而且是发劲的源泉。比如,我捋对方左手,自己重心不能在右腿,而应在左腿,这就要求右胯走弧行向左胯转化,看似重心在右,实则在左;对方见被捋将要前倾失势回撤时,此时,我正好胯已移向左边,即可顺劲蹉步向前方放劲,这样劲整威力大。太极拳架及推手中腰胯间隙转化比比皆是。太极拳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就是不断转化或调整自己重心,而拨动、控制对方重心。转换、调整、控制、拨动、发放全在腰隙,主要是胯骨。以故“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王宗岳时代中国还没有人体解剖学,人们对人体骨骼结构不了解,所以,王宗岳只能根据中医学的理解来解释胯的作用。

运用了“腰隙“一词。应该说是准确的。设想,王宗岳如果是指“命门”或“丹田”,他完全可以直接用这两个词。因为,“命门”和“丹田” 不仅是中医人体穴位两个重要穴位,而且在中国武术中是普遍、具重要性的练功词汇。王宗岳在指导人们练习太极拳的《十三势行功歌》里不会故弄玄虚地造出“腰隙”一词,正是因为“命门”、“丹田”无法正确表达胯的含义,王宗岳才想到以“腰隙”来说明,可谓用心良苦啊!

在太极拳中主要能体现太极拳功力的高低,莫过于太极拳的发劲能力。

太极拳发劲的源泉来自胯骨,再由胯骨带动脊骨, 进而带动四肢筋骨发劲的,即所谓“节节贯通”是也!从这个意义上说,太极拳发的是“筋骨劲”。以筋骨发力, 是太极拳不同於其他拳术之处.。其他拳术, 都以肌肉发力见长, 所以练西洋拳者, 背肌发达; 练跆拳道者, 腿肌发达。太极拳者, 不大可能练出什么肌肉, 练得出肌肉的就不是太极拳。所以,一般说来,太极高手是没有健美的“样子”的。

我们在练习、教授太极拳时,一再要求“用意不用力”。而这个“用意不用力”既不怎么好理解,也多引起争论。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叫“用骨不用(肌)肉”, 是否令人更加明白.呢? 因为太极拳要求我们以超乎正常的训练方式, 细致深入地控制到骨骼。

我们常说“太极处处都是手”,是这样吗?当然是!只要我们对自己周身每节骨头都能号令, 无论对方碰到我身上任何部位, 我都能立即就在该部位进行化解、反击,就能做到“浑身都是手”!所谓“全身是手手非手”也!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