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深入了解太极拳的拳理之说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的文化遗产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内涵知识,它一直传承着积极向上的武术精神。现在越来越多的武术爱好者去学习太极拳,甚至是国外的武术爱好者们,可见太极拳的发展。

太极拳的理论本身就是阴阳理论,是互相的转换的,如果能够很好的转换,便就会自然的知道什么是劲。

拳术之道,阴阳二字尽矣。偏阴偏阳皆是病,惟有阴阳相济。初习之固益由松柔入手,以化周身之拙力,但久后仍须敛气入骨,积柔为刚,方能作用于外,克敌制胜。

老子贵柔,每使人欲如婴儿。此意有二:一为肢体关节柔顺,二为动急则应急,动缓则缓随,心神贵松静也。后人误解,习练太极,刻意求阴劲、暗劲,殊不知练阴须以阳辅之,练柔要以刚为指归也。

太极拳的本身是圆形的运动,正如太极拳的八卦图那样不断的运动。

术贵变化,所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为道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拳学练用殊途,自己练时,逆运先天,由繁入简,归于寂静不动之状态,中气饱满,阴阳既济,谓之不动之动;用时则有感而发,因地制宜,浑身皆手,不拘成法也。须知练时有必循之理,用时无一定之势也。练用之间以无极相始终,此外形不动而内中意识不泯,随机应变,所谓大机一动物必落也。

三体者,头手足也。一势站就,须手足相吸,内外相合,互生感应,方为到位。足有单重、双重,手有塌腕、挺腕,身法有高中低,虽名为一势,实为万法之母也。此定势所得之感觉在拳道中为武火、文火。武火进阳符,文火退阴符。武道练功可以双重,取其势低劲足,易于求得整劲,此不为病。至六阳齐全后则应于文火上多下工夫,此时讲究单重之法,身内每一细微处皆应讲究阴阳分寸,可以变化转折方为轻灵,以整劲为基础,由灵动以之用,乃为拳道本意。

内家六合劲:拧裹、钻翻、螺旋、崩炸、惊弹、抖搜。此诸劲皆源于腰脊,发之于四体,此乃用法,至于练时,当以手稍节感应处练起。须知所有一切触感、热感、麻感、胀感皆先生之于手,而后渐渐壮大充斥周身,方可以为用。此种感觉运用于拳术之中,练时依乾三连之理,此时身体周围如有一大气球,肩腰胯三处外有气圈不断,一举动,周身无断续不整之感,无论动静开合,球体不泯,气感不失,因势变化,或大或小,或整或分,或在身外,或在体内,后随收势归于丹田气海处。到应用时一球可分为二,双手各管其一,身内双乳、双肾、双外肾以应两肩、两腰、两胯,化为肩、肘、手、胯、膝、足六处打法,丹田之气,上贯泥丸,为头部打法,下贯气海尾闾为腹打、尾闾打,周身共计十五处打法,不失一气流行之用也。名为坤六断,虽曰用断,内中整齐如一也。每处用法亦讲究“合”也,此非气合,乃势合也,中有补泻之法,不足用补,如补手、补足(用步法,槐虫步、绞激连环步等),过之用泻周身坠劲,贴肩转斗,移形换影为其法也。

在内家拳中比较的含蓄,在身体的四肢上运动都有很多的另外之意。

“劲以曲蓄而有余”“身具五弓”,取其形象龙,以龙之力大,龙之速快,而龙之一身盘旋曲折无穷,其神貌难捕捉也。

拳术初阶有易骨易筋之功,于练法中别有诀窍。如太极之定劲、低架,八卦之身披铁衣、手托铜球,形意之桩功、丹田功、盘根冲空等,不一而尽。唯习者不可偏执,须先求得周身之整劲,切勿以局部之功洋洋自得。易筋之后周身大筋挑起,运动时有骨节齐鸣之象,勿留恋炫耀,应及时归依化劲,以达无声无臭之境界。

拳经多言神气,岂不知神气为一,即意也。拳中之神气,即意在力先,用意不用力。练时神气不外露,默默以九要八法之规矩体察身体内外诸形式,培养中气;至于用时,则须外现,即拳经中所谓三毒也。盖练时不以力胜,不为力拘,到用时方可神气有余而劲力不竭。神气之为用,平时不即不离,统领全体,对敌时如电光火石,一触即发,势如霹雳击地,又似蛰龙升天,心手眼三毒,心黑手狠眼要*,一沾一触之间使敌心胆具裂,溃不成军,此方为内家拳之上乘。用时须明三节,根节应松沉,两肩、两胯松开,手足方能轻灵运化,头与丹田须对称拉开,身体内方能不失朋劲,脊骨方有弹性可以蓄力,胸腹间方可折叠开合。推手为练功摸劲之法,切勿以实战视之。实战接手时,应抢站先机,起钻落翻,起钻时手臂有螺旋离,一出手劲就已经蓄势待发,等于比别人早了半拍。对敌时手循中线,切勿留恋缠绵,尽量一接手三两下就结束战斗,尽量以自己的阳面接触对方,因为人身体上比较重要的大动脉均处于阴面(六阴经所行之处),不仅人如此,动物也是一样,所以老子中有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