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关于太极的用意不用力详解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已经是经常说到的话题。但是在太极拳者中真正能够掌握用意不用力的却是很少的,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忽视了用意不用力的重要性,只有好的意念才能有好的动作。

想要真正的掌握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需要下一点功夫的,并不是那么的简单。

(一)旧题重提

“用意不用力”是一个老话题。是杨澄甫口授《太极拳术十要》之六,是一条练习太极拳的基本法则,也是“内练一口气”的门槛。这本来是一个明白易懂的练拳方法,只要老老实实按照“用意”,“不用力”认真做去,功夫不负有心人,就会逐步体会到它的妙用和深刻道理。然而这个方法到了有的人口里,却变得难懂起来。

(二)似是而非

近在刊物上读到一篇题为《太极拳运动为什么全在用意不用力》的文章,文中反复强调:“要练得真正内劲……首先必须排除人体中的拙力缚束,那就必须以用意不用力的理念法则,严格遵循人体自然生态平衡运动规律,练好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的自然平衡放松,节节贯穿运动,直到把人体的自然平衡重心,练至下沉足跟,人体中没有拙力束缚了,人体的自然体松,也就真实的体现了。”这段话的毛病在于似是而非,所以容易迷惑人,使人不知所从,读来也很拗口。

(三)要正确理解“不用力”

首先需要的是对不用力的正确的理解,这里的不用力不是真正的不用力。

对第一,“用意不用力”这一拳论的重点,在干“用意”,因为只有“用意”才能使我们导引内气,踏上“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健身练功道路。否则,光是强调“放松”“自然”“平衡”而不强调“用意”,要想内气畅通,无异缘木求鱼!这叫不得要领,拣了芝麻,丢掉西瓜。

第二,该文作者一再重复强调“直到把人体的自然平衡重心练至下沉足跟”云云,这种说法是荒谬的。什么叫“重心”?物理学常识告诉我们:“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的重力的合力作用点。”拿人体来说,一般是处在腰部,这是客观存在的。人是不可能按主观意志将自己的重心“练至下沉足跟”的。我们只能通过练功使“气沉丹田”,使内气下沉足底,如所谓“真人之息以踵。”

第三,杨澄甫在解释“用意不用力”时说了“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据此该文作者接着就说:“首先必须排除人体中的拙力缚束。”他这句话本身并不错,问题在于他采取了片面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一说“排除拙力”,就认为要排斥一切的“力”,他认为“太极拳追求的是不用力的运动效果作用”。

现在,太极拳者对于用意不用力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据《新华词典》“力,使物体运动,或使运动的物体静止,或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的作用叫做力。”譬如我们做太极拳的“推掌”动作时,就是相当于“使物体运动”,不用力是不可能的。这充分说明我们在“推掌”时,既要用“意”来指挥,又要用“力”来推动;不用力,光凭脑子意想(指挥),手掌是不会向前推进的。

拿拳论“内三合”来说,“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也说明在拳势运动中,“意”与“力”都是拳势构成的要素。总之,运动是一定要用“力”的。

人体的“力”是怎样产生的呢,生理学告诉我们:“肌肉是运动系的动力部分,在神经系的支配下,肌肉收缩,牵引骨骼产生运动。”“身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有多数肌参加,包括主动肌,合作肌,还有从反面起支持作用的拮抗肌以及固定肌等,”简而言之,力是来自相关肌肉的收缩与放松。身体的任何动作,都需要有许多与之相关的肌肉进行收缩和放松,如果其中应该放松的肌肉没有放松,就会对这个动作引起阻碍和牵制,这就是所谓的“拙力”。

避免“拙力”的办法是“放松”,所以放松成为练习太极拳的根本技法,请看《十三势歌》一开头就说:“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人体的“腰部”(腰隙)不仅是重心之所在,而且是上下劲力贯穿转换的枢纽,更有与内气相关的重要经脉穴位,因而被认为是“命意源头”。仅从人体“重心”来说,有人称:“拥、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太极拳十三势,只要后这个“定”(中定)字掌握好了,那就十三势都有了。”“十三势”势势不离“中定”,就容易放松,去拙存巧,处处得心应手。反之,重心不稳,拙力横生。

(四)用意为练气

以上主要讨论了“用意不用力”当中对“力”的认识,这是一个方面。我们从练内功、内练一口气这个目的要求来看,“用意不用力”的主要方面,应该在于“用意”。拳谚“内三合”说“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心、意、气、力的四者合一,才成就了内劲,其中“气”则是关键。所以,“意与气合”是要紧的,“用意不用力”当中“用意”是要紧的。

关于“意与气合”实践,在初学时由于尚未“得气”,如何“用意”?意与气如何相合呢?在这里,“意”的含义要界定为“拳意”,它是拳势本身的属性。然后分两步走,先求“心与意合”,然后“意与气合”。在未得气之前,是以拳势导引内气(以外导内),这时的“用意”是把心思放在拳势上(心与意合)。得气(感知麻胀、内气流动)后是以内气衬托拳势(以内宏外),这时的“用意”是“心意气”的三结合,既是“心”,“意”对气的共同导引,又是以 “气”为主导的滔滔不绝的拳势运动。由于导引内气的需要,故太极拳首重惺练。

此外,还要提一下“内视”与“用意”的关系。内视其实也是用意,如“气沉丹田”好像看着内气沉入丹田,其实是一种因气感而产生的意想。又如在做“云手”时,腰走“∞”字,同时也是内视气走“∞”字。掌握好“内视”,有助于“意与气合”,有助于“用意不用力”。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