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认识太极拳的意形的关系

我们知道太极拳经历着悠久的历史,如今已经演变成了很多门派的太极拳。在这么多的门派中,每个门派都有它自身的特点,想要真正的掌握这些特点就是先去理解它,但是无论什么门派的太极拳都有相同的地方。

对于吴式太极拳,在练习的时候它是比较的注重意形并重,心身双修。

意形是孪兄弟同一血脉不可分

王宗岳先师在《太极拳论》篇首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开宗明义,短短十六字,揭示了大自然的发展变化规律。他把太极拳比作如是。肯定了太极拳“对立统一”的客观必然性,如:阴与阳、虚与实、动与静、分与合、意与形。----等等。这种事物的“双重性”缺一不可,它们互相依存,由此决定了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变化规律。

意来自于形,又反作用于形,这是太极拳运动的客观必然性。

我们知道,意是反作用于事物本身,同样它也有自身的决定能力。

太极拳运动也不例外。它好比人要吃饭,是因为腹内食物缺乏,营养供应不足,身体本能的要求补充营养,反应至大脑产生想吃食物之意识,自然命令形体寻求食物而得到补充。这就是意识来源于形体,又反作用于形体之原理。

太极拳运动,意形共存互动,不能分离。一旦分离,意识这一灵魂消失,形体处于植物状态,何谈太极功力!

意在形中的主导地位

太极拳许多理论中深含“意形并重”之真意,有的还指出二者之间的主次关系。如《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讲:“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此句讲出了两个论点。一是概念上的先后,二是心身间的关系。先在心,是说心(意识)是第一位的,后在身,自然排列在第二位。因此,有心必有身,同是一胞生,先后自然分,心身间的关系不言而喻。

换个角度说,意形关系是君臣关系,太极拳中的意引导着形体。

《十三势行功心解》中又进一步细化。称作“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令者,将帅所施;气者,冲锋陷阵者为; 者。军中大旗,即势也。就太极拳行功而言,心统领整体,气发挥潜在的功力,形施展严密的整体动作。三者高度统一,太极拳功力显现矣。

太极拳功夫要千锤百炼,是由浅入深,有深到精的修炼过程。

初接触太极拳的人是有意识的,不过这时的意识是自我的,而不是自觉的,练拳人出于某种目的或爱好学练太极拳。这时的自我意识处于盲目状态,与多年练拳者在行功时的意识千差万别。因此,对初学拳者称作第一阶段,即“有形无意阶段”。

有经验的拳师们对第一阶段的学员们只教他们步法、身法、手法和眼法,让他们逐渐了解和掌握每一拳势(式)动作的技术要领,使其形似,打好未来掌握太极拳功夫的基础。

随着练拳者对太极拳认识的深化和技术动作的掌握,自然要求进入第二阶段,即“有形有意阶段”。这时,老师也会引导学员在练习拳架中加入意识的锻炼,进入太极拳锻炼的实质性阶段。

意识的锻炼是自觉的锻炼,是练拳者将意识融入形体动作中修炼的阶段。这种锻炼将影响形体动作质的变化,它要使形体动作合理准确,气力沉稳灵活,使“意气力”三者成为一个完整体系。拳势达到“松静沉稳,自然柔顺,便利从心”的境界,此阶段初步功成矣。

要使太极拳功夫达到出神入化境界,必须经过第三阶段的锻炼,即“有意无形阶段”。有意无形,绝非不练形,是说主要精力放在意识的锻炼上。因为在第一二阶段里形体动作进行了刻意磨炼,已为后阶段打下良好基础,重点应转入对意识气力的锻炼。

第三阶段的有意无形的锻炼,是在意识的主导下精心打造每一个形体动作(形体动作的一着一式)。如同工艺师把成型雕品在精细加工,把细微处的不协调、不流畅、不高雅等瑕疵去掉,后成为栩栩如生的稀世珍品一样。太极拳修炼者的有意无形修炼,是修炼自身的形体功夫,后才能达到出神入化境界。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