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掌握练习太极拳的关键点

太极拳的练习就是一定要抓住它的要点练习才能有好的效果,这样的做法可以达到相对于普通的练习方法要好的多,在效率上就提高了很多,所以说练习太极拳还是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才行,这是练习的前提。

我们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的地方,这是难免的情况,需要自己去体会领悟。

太极拳练习要领:

如何练习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是应用太极原理于技击的拳艺,太极拳架是为使身体熟练应用太极原理而编造的练习,所以练拳要明白练习的目的。太极拳大的特点是「用意不用力」,不用力怎样打人呢?是借力打人,借力的来源有二,借他人之力及借自身的地心吸力,即利用体重在地面的反弹力,我们日常的习惯,唯恐站不稳,不自觉的往下压,没有利用体重反弹的习惯。要改变这习惯,头顶要有领起之「意」,不用力,身体放松,才能引导反弹的体重上升,再下沉,又反弹上升,又下沉,又上升.....,连续不断,这才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二者是一体的,是利用体重反弹的练习。

「用意不用力」难之处是「松」,「松」是张开,不是「弛」,是「中正安舒」。「中正」是中心与四周的关系,「动而不动」是为「中正」,所谓「动而不动」是每动则外围之动都对称平衡,使中心平稳有如不动,所以要求「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其实「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是阴阳关系,是动态的对称平衡开合,由点到线、面、体的开合是为「八门」;开则螺旋开张,合则螺旋收缩,是为「五步」,能把握「八门五步」,就能利用升、沉的体重以开合收人发人。「八门五步」是阴阳之势的应用,就是太极原理的应用。如果把「中正」当成静态,而实际上静态之中不是中,静态之正不是正,不「中正」,则难「安舒」,不「中正安舒」,则不能「松空圆活」,不「松」则借不到体重反弹,就不能「用意不用力」,更不要谈「八门五步」了,所以学太极拳都由「中正」开始。但一般学习太极拳的,大都不明太极思维,把原则僵化了(以为「中正」是静态的中、静态的正便是僵化),一般学习「中正安舒」而未能过关,所以只能不断练习拳架,冀求有能「松」的一日,这是吃力不讨好的。多研究太极思维,练习时不断评核所练习的能否结合太极原则,不断改进,才会有进步,如果练习不能与太极原理会通,是为练习而练习,目标不清,功效有限。

在我们自身练习中如果感觉不到了重量的反弹,那么原因就是没有松。

用力是日常习惯,要在不放弃这日常习惯之外,再建立一种不用力的习惯,并要听意识指挥:日常生活用力;技击时不用力,这是很难很难的训练,就算方法正确,也要很长时间的练习,何况方法不一定正确,(何谓正确方法?练习无定法,凡合乎太极原理的方法都是正确的)。有说:「太极拳是教不会的,只能学会」,因为要点是「悟」,所教的方法是死的,要能通过方法而领悟太极原则的应用,才学得会,所以有承传也不一定出人才,过去百多年,在几个太极拳发源地,每日用功,长时间习拳的成千上万,但有功夫的代不数人。太极拳之所以慢慢变质,变成流行的健身太极操,不是没有原因的。

打太极拳应该多快、多慢

太极拳架是一种练习,目的是将日常用筋肉收缩的发力习惯丢弃,代之以用意不用力、利用体重能量的习惯,所以打太极拳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

太极拳架的编排,每一式都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通过肩、肘、腕而形于手指,身体重量一沉一飘,都要经循上述的身体路线,如果打拳虽快而身体沉、飘循行路线条理不乱,不抢先、不落后,打得再快也不算太快,是为「快而不乱」。另一方面,太极拳的全身每一动,都是意气催动身体,由脚、而膝、而胯、而肩、而肘、而腕、而指,每一节都一方面要时刻保持本身的重量不丢,另一方面又受心意指挥而活动,一节贯串一节,稍有其中一节重量不能保持〔用力提起了〕,便是断,一有断续处,身便散乱,体重能量不能利用,不能得机得势,所以要「慢而不断」。

在太极拳中要遵循它的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的原则,达到这样是比较容易的。

如何才能中正安舒

太极拳的基本是「阴阳相济」,要「阴阳相济」,先要「中正安舒」、「用意不用力」,而「中正安舒」、「用意不用力」又是互为一体的。学习太极拳架子,先从「中正安舒」入手,中正而又安舒,就非「用意不用力」不可,但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所有动作,都是用力的,已成了习惯,所以我们的动作,无论意识上是用力或意识上是不用力,都会用力,或者是把肢体放软,以为是不用力,但这连「意」也没有了,变成了「丢」,也是不对的。摆脱不了用力的习惯,连站也站不对,更不要说动态的中正。如果以为虚领顶劲是把头往上撑,这是用力,以为气沉丹田是往下蹲,也是用力,都不对。先求不用力而中正,「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是中正的原因,也是中正的结果,求「中」要在「上、下、前、后、左、右四周」求,有「四周」自然有「中」,「四周」的动既对称又均匀,要有一个「中」,每动时「四周」都对称又均匀,「中」自然稳定,不注意「四周」的「中」,不是「中」。问题是用力的动,是不会对称均匀的,不对称均匀的动,便失「中」,这一定要注意。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习过程是一个日渐增加的过程,而明白自然的道理则是一个精炼的过程,是一个日渐减少的过程,太极思维是根据大自然基本原则(道)而建立的,是为道的,太极拳是太极思维的应用,学习太极拳,不在学会什么,而在怎样放弃不用力,是日损,不是日益。能用意不用力,自然而然的便守中,自然而然的便阴阳相济,用之不用费心机,想也不用想,自然反应便是阴阳相济,轻轻松松的把人放出,无为而无所不为,这是老子的「为无为」。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