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浅谈太极拳的气与练功方法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气”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贯穿始终,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当中的要点。今天小编就以拳经中的“气”与练功方法的关系为大家做讲述,希望大家可以明白,并且运用到实践当中。

太极拳是一门与“气”联系密切的武功,气的存在,对于练习太极拳有重大的意义。

在王宗岳的拳论中,仅一处用了气这一词。但到了武禹襄的太极拳论里,气的说法却有十多处。如果将“以心行气……”与“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对比,就显得互相矛盾。到底这个气是要还是不要?

答案是肯定的。关键是你怎样来理解这个“气”。让我们先来看看“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十三势行功解>武禹襄)。

可见关于“气”的理解,早就已经有了基本的定义。

对这句话解释好像可以是:用意使气不仅要向丹田那里“沉”(受“气沉丹田”的影响),还要在那里“着”,就是停留,该气就会收敛入骨;再以此气(已经在骨髓里了)去运身,并令其通达身体各处,便能(行动)随心所欲。

这样的解释,无疑会使很多人都摸不着头脑。“收敛入骨”,在西方被传为“气沉到丹田且又收敛入骨后,对骨髓有好处”。当然,这不是西方人的错,因为有些教拳的教师就是这样说的。而被解释成这样的太极拳,就很难登上今天科学的殿堂了。

下面的解释相对比较合乎太极行功的原则:“以心行气,务令沉着”就是指在静止情况下还没有进行任何动作(比如预备式)时,用意识遵照太极原理来“行气”,即练习。姿势正确,身体放松后,当然还包括内脏(特别是小腹)的放松,就会产生“沉”的感觉。

这种下沉,与重力的作用分不开的。

这个沉重感,跟吸入的空气无关。成人一次呼入肺部的气体约为3500ml左右,其重量不超过5g,是不会在体内产生沉重感的。

如果在太空中,不管你怎样松,大概都不会产生“沉”的感觉的,因为那里不受地心引力作用。至于“乃能收敛入骨”,是对思想精神高度集中的形容。这里事实上也说明了太极存在着一个静功(就是没有动作的)练习阶段。

这里的行气即是指没有动作时对身体(如虚灵顶劲,松腰松腹敛臀等)和心理的调整(如意守丹田,即集中精神)练习。这里还有必要说一下意守丹田。熟练之后,除发劲外,只要时时保持小腹放松即可,可以完全不意守丹田,因为这时意识的关注需要遍布到周身,以求得周身的“得力”。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指身心达到了上述要求后(心行了气之后,即“得力”之后),才能进行动作,并且要求全身保持处处灵活(顺遂),有了灵活的身体,动作才能随心所欲。

这实质上是练习太极的第二个阶段,即动作练习阶段,或称“运劲”(对此问题笔者将在下期《太极拳的劲浅探》中详述)。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十三势行功解>武禹襄)中的气指的是意念过重以致肌肉紧张,也就是练拳时用了拙力。

“有气者无力”中的“力”,是指太极拳劲。如果练太极用了拙力,就违反了太极“用意不用力”的根本原则,所以不仅会肢体不灵(“滞病”),而且即便使出了力,其也不刚。

因为若在发劲前某些肌肉紧张,发劲时就会与其它肌肉产生的力量相互抵消。

拳经中的“气宜鼓荡”颇让人费捉摸,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腹式呼吸就是气宜鼓荡,其实不然。

如果回过头再去阅读“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和“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加上反复练习揣摩,就会得出正确答案。

这个气的“鼓荡”是全身松净得力后,去体会“静中触动动犹静”这个太极拳的“动静之机”。

可以说,太极拳的主要奥秘就在于此。这里的气的鼓荡是指周身的那种由静到动,由动复静的、不断循环的生机勃勃的精神及身体状态。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