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初学太极如何做到松正二字

初学太极拳,大家一定要先去明白它的特点与要求,这样才可以让自己的学习更加深刻,太极拳中有许多要领是需要初学者掌握的。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太极拳中的“正”和“松”,希望通过介绍可以提高大家对太极拳的认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两个字的含义,看它们在太极拳中是如何运用的。

所谓“正”,有两层含义。一是将套路、姿势练正确(这是起码的要求),二是身法要“正”(这点尤其重要)。

所谓“松”,是指以少的体能内耗去完成身体的合理运动。由松产生的柔劲是一种建立在“正”的基础上的“松沉拔长劲”,它内含一种“绵里藏针”的技术。所以,“松”不是那种无身法、无领劲的“松懈、软塌”。

这种松也体现了内在的要求,不能局限于表面。

对于初学者,为什么要从“正”、“松”二字入手呢?

首先,对初学者来说,“正”是关键的。没有了“正”,就会有较多的肌肉组织参与到维持自身身体平衡的事情中来,所以就不可能“松”;没有“松”,就不能做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就不可能产生八劲之主的掤劲;没有了“正”,就无法“通(即气血畅通)”,就不可能使人体所产生的气势达于圆满。

从太极图上来看,太极拳是一个在圆体中运化的武术运动。陈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长兴,人称“牌位大王”,其生活起居,处处身端形正。另外,陈、杨、吴、武、孙等各家太极拳也都将身正体松作为拳架的首要要领。由此,我们可以掂量出“正”、“松”二字所占的份量。

其次,在太极十三势(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中,中定是对身法的要求。中定是运作好太极拳的基地,正如航空母舰是战斗部队的基地一样。而“正”、“松”又是中定的基础。

所以说这两点,对于我们学习太极拳十三势也有重大的意义。

那么,如何做到“正”呢?

这方面,前人著述颇多,而且给出了非常详细、具体的要求。我觉得,对于初学者来说,把握住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就不至于出大错。

第一、要“正”,关键的是躯干部位。陈氏太极拳对躯干部分的要求是:含胸塌腰,尾闾中正,腰脊自命门处分界,构成上下相拉之处。对初学者来说,首先腰要竖直。

我们所说的“腰要竖直”,即指腰干竖直,这仅是一个通俗的说法而已。其实,正常人的腰脊是呈自然的“S”形曲线的,是不可能笔直的。而太极拳中所说的“直腰”,是指尾骨竖直,使腰更好地起到“轴”的作用,并能通过塌腰达到上下贯穿。

这样,在头正的情况下,头顶百会穴和档中会阴穴构成的连线垂直于地面。这就达到了直腰的目的。你无妨先按下面的方法去感觉一下:无极式站立,在身正腰直的前提下,由上到下逐节放松,将重心落于两脚构成的稳定面内,细长、均匀地呼吸。

很快,你就会有神舒、体泰的感觉。这时,缓缓地转动身体,去仔细感觉腰轴的存在。我讲着总结为“下面一个面(脚下要稳),上面一条线(腰干要直),腰间走螺旋(身体松活)”。

第二、膝盖一般不能超出脚尖。若过脚尖。身体就会前倾。为了维持身体平衡,必然形成橛屁股的毛病。从而导致横气填胸、脚下无根。

第三、上肢的运动要贴近身子,“两臂象挂在两肩上一样”。以腰为轴,带动肢体运动。否则,上肢前伸,容易引起身体前倾,同样会横气填胸。动作运动时,应遵循“气如车轴,腰如车轴”的拳理。

腰是主动的,肢体是从动的。腰劲传到上肢就形成“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腰劲传到下肢就形成了腾挪进退之势。关于太极拳腰间的变化,各个太极拳家无不谈及,其深度已超出了初学的范围。初学者不宜过分追究,而只要直腰、转腰、骨节对正即可。

第四、动作转化过程中,脚底不要喝风漏气,两脚平实踏地。(拳势中要求的虚脚、转脚除外)。

第五、检查自己的每招每势,是否均有八面支撑的意思。这里要求的是八面支撑,不是八面硬顶、八面硬撑。因为硬顶、硬撑是不可能放松的。

八面支撑应是在“正”、“松”前提下产生的“腹内送静气腾然”,是“一身备五弓”的必然结果。当然,初学者是不可能理解这么深的。但起码要达到在身体的各个方向上,有着好的稳定性、平衡性。不致于在松驰的情况下,自己的体重使自己栽倒。

以上所谈的 “正”,其目的都是为了“通”,即气血通畅。是为了让练拳者感到通泰舒畅,以逐渐达到气势圆满。气血通畅是太极拳健身养气、增加内功的必要条件。

再谈谈如何做到“松”

“松”是内家拳特有的名词。前面已述,“松”是以少的体能内耗来完成身体的合理运动。由它造就的是一种柔韧劲,之后才可渐入一种“绵里藏针”的高级境界。正是因为这个“绵里藏针”不易被人理解,所以许多人练拳时要么偏于硬,要么偏于软。如何掌握这个分寸,对初学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事实上,许多青壮年初学者片面的认为“硬”有利于实战,所以,下意识地用僵劲。其实,这恰恰走入误区!太极拳是一种由松柔入手而逐渐达到刚柔相济的拳术。

松又是柔的基础,松是指外形,正如人们常说的体松;柔是指内涵,是指一种柔韧的内劲。拳论上讲:“运劲如百炼成钢”非常形象具体地描述了练就太极功法的过程。

炼钢的过程大家都知道,是先将生铁熔化成铁水后,去除多余的碳及其它杂质后,凝结而成钢。铁与钢的差异就在于含杂量的不同,而钢的坚韧性要比铁大得多。

这个比喻形象地诠释了通过练太极拳而达到刚柔相济的过程:先使自己身体极度放松,达到极柔软(相当于化铁的水),去除拙力及不必要的、产生体能内耗的动作(相当于去除铁中的碳及其它杂质),然后才能形成刚柔相济(后生成的钢在柔韧度上比生铁好得多),这就是“极柔软,然后才极坚刚”。需要说明的是,在“极柔软”中,一定要有一个“正”字,同时要有一个“领”字。

对于初学者,要学“松”,首先可以将自己的躯体想象成一条线上串起的肉串,这条线一端过头顶百会穴,另一端在裆底会阴穴。而“胳膊就像挂在肩膀上一样”,只要指尖稍稍领劲,仅用来控制好运动路线及配合好顺逆缠丝即可。不要苛求其余的事情。做到手随腰转,久之,内气自生。有气感后,仍要放松行功,千万不可有丝毫僵力,慢慢存养更多的内气,以使周身协调。

另外,初学者还经常存有这样的疑虑:练太极拳是否架式越低越好?我觉得应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架子低易于增加下肢力量,扩大胯部活动范围,并在实战时,能稳定下盘,暴露给敌人的打击面较小。

但是,人的关节活动范围有限,架子太低就会别住关节,失去灵活性。再者,架式低时也决不能违背“正”、“松”的原则。若脱离“正”、“松”二字,就不可能达到养气健身及小力胜大力的目的,也就不可能练好太极拳。 “正”、“松”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也是练好太极拳的筑基法门。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