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如何正确理解太极拳力的用法

力学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处处可见,无论是技击还是推手,对力的运用都非常的重视。太极拳教程中对力的运用有详细的描述,初学者可以学习一下太极拳教学,下面我们先跟着太极拳学习一下。

力的误区

很多人对力都有错误的理解,太极拳注重的是用意不用力,其中不用的力是蛮力,而非是力量。

任何拳术在实战中都必须以“力”作为根本,太极拳也不例外,没有力就无法用于技击,只能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功法。因此,完全不用力也能技击的拳术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太极拳讲究“放松”、“柔软”、“用意不用力”以及“四两拨千斤”等,并不是完全否认力的存在,而是要求每位初学者换掉天生的笨力,具备太极拳所要求的“松柔弹性内力”,这是个换力过程。

初学者在练拳期间不必刻意追求力使用的力度,首先要掌握好拳法和拳理,领悟其中的要义。

学拳之初,必须严格做到无须用力。过了这个阶段,则非要有较大的“本力”才行,只是所用的力不能是僵力、蛮力、犟力,而是通过许多年的松柔不用力练习之后,练就的一种刚中寓柔(也即刚柔相济)之力。

陈氏十七世掌门人陈发科及陈照奎父子都有力举二百斤的臂力,可见太极拳前辈是很注重增强力量的,

力在太极拳中是不能轻视的。恩师马虹曾言:“有力量就等于有了本钱,力量越大,本钱越足。”有了本钱,就可以随心所欲;没有本钱,技巧也是空的。

完全不用力就像一滩软柿子,就失去了练拳的意义,所以要正确的领会拳意。

没有力量就如将军手中无兵,纵有孑L明之能,也只能纸上谈兵。没有力量,在实战时就无法如意发挥,甚至反被对方所制。

过去太极拳是用来技击的,不是用来健身的,因此不适合年龄偏大者学习。如今人们练太极拳的日的与过去大不相同。

虽知道太极拳讲究刚柔,但却只知道柔不用力,不知道刚要用力和用多大力,所以目前太极拳在广泛普及中过多地注重“柔”,而忽视了“刚”。

要想成为真正的太极拳高手(能实战技击的),首先必须明白刚柔的真正内含,只有达到了刚柔相济,方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太极拳技击高手,而不是理论高手。

太极拳中“刚”体现的就是“力”,虽讲究不以僵力、蛮力、犟力体现,但必须以强大的力量为基础,才可能去论巧力、内力。

以柔克刚的“柔”也必须是刚柔相济的柔。所谓的“外家拳”虽体现的是以刚为主,但(得其真传者)也从未离开过柔,也讲究刚柔相济,只不过从开始就将“刚”摆在首位,与太极拳恰好相反,但终还是争取达到刚不离柔、柔不离刚、刚柔相济的目的。

发力规律

一、合力旋打

卷屈储力后,还要将肢体力、气力、念力运化到技击部位形成合力。

在发力前的瞬间,还要用一个小动作将力完全合住,即按太极拳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的原理,沿打击线路的反方向,稍位移后挫,将技击部位随限猛然旋转爆发打出。

对于这种细节的把握,往往关系到我们学习的成败。

要注意技击部位必须旋转打出,这样发出的力因有旋转力而威力更大。在打出瞬间要做出这个小动作,武禹襄在《太极拳论》中作了这样的描述:“如意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

讲通俗一点,就像打乒乓球时的抽球,对方把球打过来,我方要抽打,怎么办呢?就是球快接近我方时,将拍子往后一扬,随即向前抽打出去。

二、内动外发

即内动外发规律。为什么要内动,外才发呢?因为发力前先要卷屈蓄集肢体力,然后肢体力还要在腰部进行折叠运化,气力、念力还要运化到丹田部位集中,处于待发状态。

这些力要从这里传导、运化至技击部位形成合力,后才发放出去。所以要“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丹田不动,力不发。

所以说,我们要学会把握内外的联系和运用。

三、保持平衡

从发力到打击到对方,我方的技击部位有一个位移,这个位移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自身的身体平衡。保持平衡有“前发后塌”“左发右塌”等许多共同的规律。

如右手向右前方发力打出,左手就要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发力,形成一对对称平衡力。

如双拳同时向左拳方打出,就要通过腰腿反方向运动塌劲,形成一对称平衡力等等,这样就能有效保持身体平衡。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