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太极拳教学应如何融理施教

太极拳的推广工作在不断地进行,由于太极拳的好处对青少年有很多的益处,很多学校也将太极拳规划到教学中。太极拳教学应融理施教,就如孔子所所说的要因材施教一般,下面我们跟着太极拳学习一下吧!

太极拳教学应融理施教

一、明理会真意,人天还本一

太极拳属于我国武术中的内家拳,其创编结合了古代阴阳学说的道家思想和中医经络学说,其养身效果深受大家喜爱。

何谓太极?太极之名,源之于《易》。太极即圆,它圈周不止,是生生之源,含有化生成万物之理,本是一团混元气。《医宗金鉴·太极理气天地阴阳歌》说:“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

未有天地气生形,己有天地形寓气。从形寓气曰阴阳,即气观理为太极。”研究太极拳要领,首先要认识宇宙的阴阳性,通晓其全息性。《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阴阳即地与天之气的升降循环运动。

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体现了阴阳变化,即常说的虚实变化,掌握并运用好太极拳的学习过程将会越来越好。

四象源于望、朔、上 弦月、下弦月之运动规律,八卦生于四象。两仪即阴阳,阴阳合和归太极。

二、调身全其形骑“赤”即踩“黄”

太极是阴阳运动的合成体,太极图是宇宙存在的模式图。对于太极图,任何一位习练中国功夫者都不陌生,它中间有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实质是地球每年环太阳公转(定时地前仰后合,其倾斜度总是保持66°。

而太阳绕赤道上下附近留下的一条金黄色起伏变化的~曲线。如若将赤道比拟“直线”,那么绕这条直线的就是“黄道”。“调身全其形”是指太极拳学练中人体通过“骑直线”,“趟弧步”,达到骑“赤”踩“黄”和合于自然气化圆通之理。

自然界是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太极拳的诞生就是将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互补。学习太极拳感觉到周身放松,并且身心愉悦,这就是太极拳的养生效果。

同时采用"导引词"诱导,以腰脊带动四肢升降、旋转,依“实脚送虚脚、下脚找上”的盘架子学练中,其实腿(支撑腿)的小腿与地平面形成66°到70°角,完成“蹬后足、踩前脚”。

必然使脚底产生阴阳、动静、虚实的变化,当变到实未转虚或虚未转实之际,脚底自出太极图而腰背、四肢等当即迎来巨大的太极劲(即混元劲、缠丝劲、内劲),越是“沉肩坠肘,松髓竖项、降步桩、扭膝节”,周身越是清灵而形于一派混元、腾挪之势。

三、舍心定神活,尽性养天命

先净自心,融理观照,则法通理通,非但身(命)不累心(性),并且性能养命而尽其大用。“心”即凡心(表意识),“神”即元神(潜意识)。

以静守抑制凡心外驰,“心”即气,心定气势腾挪,“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久则自然缓节柔筋、舒肝健脾、气血充盈、功深体强、元神内藏,此时诸形、诸法似有似无皆臻太极。

以易宣至理,以艺演至精,非世所知太极拳之浅薄。是故易之圆道不仅是演拳之初则会的形骸运动,而是外有“调身全其形”以参神,内能“明理会真意”,以阴阳而行经。

武术迸奥运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契机,而太极拳乃是中国文化的体育、智慧的载体。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较西方科技更重视形而上的历史观、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教育。

四、道是行之始行是德之成

道为体、德为用之灿烂的太极文化,造就了无数代睿智的中国人。太极即圆,圆即道,圆之理乃正气也。《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天地合气,命之日人。”

太极拳教学需注意哪些原则

(一)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性作用,掌握教学的方向,控制着教学的全过程。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要由“学”来体现,“学”是学生独立的主动性的活动,是教师包办代替不了的。

因此说,教师的主导性的实质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教学效果才能顺利圆满,事半功倍。

(二)自觉性与渐进性相结合

首先要尽量创造一种有利于健康的环境,到环境优美宜人的地方学练太极拳。其次,要尽量解除身心紧张。学习的规律是“循序渐进”,太极拳教学也不例外,要先简后繁,由浅入深,从易到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切不可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功夫要逐渐长进,水到渠成。

(三)重视直观性与演练领做结合

太极拳术的教学中涉及的内容较多,表现在动作多,方向多变,较为难记;动作之间的衔接变化较复杂,每一个动作所包含的因素也比较多,外形有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内有精神、气、意、劲的统一,内外合一。

(四)内与外、练与养结合

(1)演练既追求外在“形”的美,更追求内在神的美;

(2)既强调“外练”又强调“内练”;

(3)武术的内外相合,其本质是协调,它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而形成的独特理论;

(4)中国古代贤哲所追求的“内圣外王之道”体现到武术中,是把武德和知识修养与经世安民相结合。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