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太极拳中经络与脏腑关系

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古代中医经络学说,练太极拳能打通全身经络,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太极拳的特点柔和缓慢,对身体起着按摩的作用。太极养生功效非常好,下面我们先跟着太极拳学习一下吧!

太极拳中经络与脏腑关系

经络与脏腑之间有直接的练习,每一静脉都与脏腑相同,并且以所属脏腑命名。在练习中,能够将堵塞的经络打通。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是指十二经脉中气血流行是循环贯注的。

《灵枢·营气》就其具体流注次序作了详细描述:“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趾问,与太阴合。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阴阳变化,每一个招式都包含着阴阳,特别是在练习太极拳脚上功夫,练太极拳能保持身体阴阳平衡。

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颅内,注目内眦上,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趾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

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至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人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肋,注足少阳。

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趾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

练习太极拳要细心体会太极拳的美,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柔和,动作要做到松柔圆活,不失去太极拳的练习意义。

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人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太极拳经络健身功法

l、预备式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重心平分,稍屈膝(约135°)、松胯、塌腰(用意稍稍竖腰,不要向前瘪腰,要向下沉塌).含胸拔背(胸不挺背自拔)、竖项顶头(也叫虚项顶劲),双臂自然放在体侧,掌心向里,呼吸自然。

收视返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全身放松,平心静气,好进入无物无我的境界(也可暂不达此境界,逐渐练,不用急于求成)。预备式时间可长可短,初练者不可少于三分钟,以下练功要尽量保持预备式的姿势和思想境界。

2、开手式接上式,双小臂轻轻抬起,平行松竖胸前,指尖向上,相距约一拳,塌腕(大陵穴稍凸)、沉肩、垂肘、双小臂保持平行轻轻拉开,意在双小臂不在手。

虽然叫开手而实际则是用双臂拉开前胸,前胸开背自合(以上是外形,以下讲内意)。开手的同时轻轻提肛,用鼻缓缓吸气、丹田(小腹)轻轻内收,命门轻轻后撑,腰向下沉塌,轻轻竖项顶头,气吸足时恰好双臂开至与肩同宽,开手结束。

3、合手式的开手就是先结束接合手,需要双臂的平行轻轻合于胸前。

合手的同时自然呼气(不加意念),意沉丹田,松开内收的丹田,恢复后撑的命门,放松上提之肛,项和头恢复自然,如口内满津液随之吞咽,一次开合手疏通一次任督二脉,道家叫一次“小周天”。

4、搂膝拗步和退步懒扎衣左搂膝拗步:接上式,双手旋转横于胸前,掌心相对,距胸前约一拳,右手在下,左手在上,相距与竖掌时相同,右手略向左下伸,然后向上稍提,向右上方画弧伸出。

掌为仰掌,同时左足变虚(重心水平右移)虚领顶劲(仰掌、虚足、顶劲为起钻);向左转体,左足向左方上步踏实(重心水平前移),右足跟步随之。

足尖轻点地于左足右后侧,同时右掌翻转向前伸按成俯掌,左手随之搂左膝,放松原有的顶劲(俯掌、实足、松顶为落翻)。

左退步懒扎衣接上式,左手翻转向前弧形上起前伸成仰掌,右掌随之收于近左腕处,右足后撤(重心水平后移).左足尖翘起成虚足,虚领顶劲(仰掌、虚足、顶劲为起钻)左掌仰着旋转一周后向前伸按成俯掌。

右手掌心向下附于左手近腕处随左掌运动与左掌一齐伸按,同时左足踏平成实足(重心水平前移),右足跟步随之,足尖轻轻点地于左足右后侧,放松原有顶劲(俯掌、实足、松顶为落翻)。

下接开合手,与前开合手相同,只注意开手时重心落右足,并同时以右足跟为轴右转90°,合手后再接右搂膝拗步和右退步懒扎衣,左右式只是左右手足运动相反,学者可举一反三,不再赘述。

起钻时内气下潜,落翻时内气自脊而上直贯两掌手指。起钻落翻是疏通周身经络(道家叫“大周天”)的基础。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