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教学 从人体筋骨结构看太极内劲

每天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人练习太极拳,太极养生已经成为人们的必备知识。修炼太极拳的人对太极拳内劲并不陌生,常练太极拳可以锻炼身体,也可陶冶情操,下面随着太极拳教学练习一下吧!

从人体筋骨结构看太极拳内劲

太极拳运动离不了身体中的筋骨肉,太极拳内劲也是通过筋骨肉的一系列转变而形成的,练太极拳可以很好的锻炼肌肉,也可以修复损伤细胞。

有了对“筋”的概念认识,我们就会明白太极拳训练中强调“不用力”的真实意义。太极拳实际运用是要靠这种“不用力”百练而来的“筋”来实现技击的。

而且用“筋”来进行搏击,就会给人不要用多大力的感觉,感觉很轻松,这时也不妨称之“不用力” 了。这种“筋”显然变化多端,可大可小,可柔可刚,可散可聚,可圆可方,上下变化,左右逢源。

太极拳内劲的形成与身体结构紧密相关,在练习中我们要全身自由舒展开来,通过内气的流动,与肌肉相结合,便可以形成内劲。

只有具备这样的“筋”,才能在各种的场合中运用出各种劲力.才能在快速的搏击中做到“引进落空”、“粘沾连随”,也就是说这种由纵向和横向组成的“筋“的网络中,在每个点上都能发出各种劲力来。

关于这种“筋”,有一点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即这些筋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僵死的、固定的,它可以通过对对手劲力变化的感知,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因此我们说的“筋”.如果用“活筋”来描述则更准确。

当你具备了这些“活筋”,你会发现你在练太极拳各家门派的各种动作,做各种发力时,都能运用自如,终于就会体会到各家门派只是道路不同,形式不同,而目的一样,这个目的重要的一项内容,就在人体这种“筋”的构建上。

寻筋的路径是多样的,无论是哪个门派,什么样的形式,只要是你适应你自身的环境与特点,就是好的练习方式。

也许,在以往的太极拳理论中,并没有这样关于“筋”的阐述。本文只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是思维方式上的某种变化。在实践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换一个角度进行思维,太极拳的各种经典理论有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太极拳内劲的特点

《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

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

长时间练习太极柔化运动,久而久之就非常容易练习太极拳绷劲,胸腰要随着内气的运动而跟随。

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融合而产生的。

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对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按照武术技击动作的一定顺序和规格,同时起动同步运行,同时到达一定部位。

太极拳的内劲,正是按照这一劲力原理,通过由内及外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它不同于外家拳由刚硬、直出、快猛、吐气开声等训练方式而获得的劲力。

太极拳运动是缓慢、轻松、柔和、曲旋的,并且通过走螺旋、划圆等催生内劲的产生,练太极拳要做到内外三合。

太极内劲特别注重内中意识的锻炼,主张“用意不用力”,意念神经的指导又有独特的运行路线,再配以肢体的圆运动,练就一种混圆一体的圆匀力场。活动在这个圆匀力场内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凹不凸的太极体,且是应付一切外来侵入的变化无端的圆形体。

时时慢练心悟,突出以柔化、借力、粘走化发的攻防意识,形成以掤、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为主要特色的劲路,加以灵活多变的和、眼、身劲、步的同步习练,从而显示出太极拳独到的攻防技击特色。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