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教学 练太极拳如何做到吞身吐身

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武术讲求吞身吐身,练太极拳如何做到吞身吐身呢?太极拳教学有详细的讲解。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圆活轻灵,常练太极拳能提高身体协调性,下面随着太极拳教程练习一下吧!

习练太极拳如何吞身吐身

太极拳的吞身吐身与躯干合并后缩的身法,吐身是有吞身伸展躯干的身法,练拳时,躯干要一吞一吐,互为其根,相互转化。

更好地发挥腰的主宰作用,掌握“由内及外,以外引内”,“内外合一”的练拳方法,领略太极拳的美妙意趣和深邃真谛,实现“益寿延年不老春”的目标。

吞身对躯干相关部位的要求是在两侧腰隙控制好两肋两胯的情况下,后腰命门穴(在腰椎前曲处)后撑,与之前后相对的神阙穴(即肚脐眼)向内吞吸,双肩分别向左右两侧松开并微向前合,肋肌放松并微向前裹,背肌适度绷紧,胸腔相应扩大,以利深吸气。

学习太极拳要做到节节贯穿,动作协调、连贯,不能出现断劲现象,否则会影响练拳效果。

臀部前敛,小腹似被尾闾松松托起,微微前突,以利全身内气回到丹田、胸腹相吸相合,此时身心好像扑跳前纵腰的猛虎,腾飞前曲卷的苍龙,“气屯于内而外显轻和”,处在向刚势转化之前的柔势状态。

吐身对躯体相关部位的要求是在两腰隙调控好身体两侧的同时,命门穴从“后撑状 态变为向上下伸展,特别是向上节节贯穿、节节推动地伸展。

命门以下椎骨及两胯向下松沉,胸椎的第一骨节及其两侧的大椎穴向后向上斜方向提起、脊背产生上下对拉的拨直感。神阀穴从内吸状态吐出,回复自然常态,胸腹也就随之拉开.胸腔相应缩小,以利深深呼气.两肋向下松沉,以配合内气沉入丹田,并沿脊贴背射向四尖。此时,自感伸筋拨骨,五体放长,项天立地,整个身心处于 “气行诸外而内持静重”的刚势状态。

吐身和吐身的作用不仅通过上述的描述完成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吞到吐的变化过程实现的。

变化过程由微渐著地进行,如同呼吸一样,有时长些、有时短些,有时深些,有时浅些。由于行拳的速度不同,各人的体质状况、功夫深浅以及时对动作的理解不同,何时该吞身,何时该吐身,不同人也许不尽一致,但大体上应遵守如下原则:第一,一个动作的启动过程吞身,定势过程吐身;第二,按照拳势呼吸的规律,应当吸气的动作吞身,应当呼气的动作吐身。

现以“四十二式太极拳”两个有代表性的动作为例,说明吞身和吐身的具体运用。

先举动作多的“右揽雀尾”,共有四个(或五个)吞吐。

第一个吞吐,左“收脚抱球”、“转体上步”时吞身,“弓步掤臂”时吐身。

第二个吞吐,右“收脚抱球”、“转体上步”时吞身,‘弓步掤臂”时吐身。

第三个吞吐,“转体伸掌”、“转体下捋”,“转体横臂’时吞身,“弓步前挤”时吐身。如因吞身过程太长而感到憋气,也可在“转体下捋”时吐身,其他不变。

第四个吞吐,“后坐曲肘”、“扣脚旋掌”时吞身,“丁步按掌”时吐身。

再举一个“独立托掌”的例子,由于它动作十分简单,只有一秒多钟的时间,许多人在演练时只注意了身体旋起时的吞身,忽略了定势吐身,在曲缩之体没有丝毫伸展表示的情况下就接作“马步靠”的吞身,表达不出“独立上托”的攻防含义,显得虚实不清,节奏不明、正确的作法是:在身体上升基本到位时,上顶下沉,右臂前展,左臂侧撑,利用不到半秒钟的时间显示吐身之意。

吞身和吐身属中高层次的运动方法,主要不是追求外在形式,不必作得太露,更不能把吞身作成弓腰驼背,把吐身作成昂首挺胸。它所追求的是练拳的内在质量和深层效果,“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在具体操作时,要切记“用意不用力”和“命意源头在腰隙”,利用两腰眼的抽换作用。使躯体在旋拧过程中实现吞身和吐身。

习练太极拳的身法要领

(一)虚领顶劲

(顶头悬)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练太极拳时要求头部正直,下颌稍向内收,但不能用力收,否则僵硬,颈部要灵活,但不能晃动。这三项要领构成“虚领顶劲”。无论身如何转动,这个姿势不能变动。

(二)涵胸拔背

涵是向内收敛之意。练习太极拳时尤忌挺胸,挺胸易于导致躯干僵直,影响气的上升,压胸易使闭气,此二者皆不合太极拳的练气方法。

涵胸是胸微微下沉,肺则向下开张,肺活量自然加大,气便沉到丹田,拔是向上的提的意思,拔背是用头将背微微提起,有虚灵顶劲,背部就会提起。

使脊柱垂直,则中枢神经安定,所以,涵胸与拔背是相连的。作好虚领劲和涵胸拔背。则满身轻利矣。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