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的发展史 杨氏太极拳起源于哪里
杨氏太极拳起源于哪里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县杨露蝉所创。杨露蝉(电视连续剧《太极宗师》原型),又名福魁(1799—1872)。
自幼家贫,终生致力武术,艺术造诣颇深,素有“杨无敌”美称。他十岁时去河南温县陈家沟谋生,从陈式拳师陈长兴(1771—1853)学习架式宽大的陈式老架太极拳。
他为学习陈式太极拳,徒步拔山涉水五千余里,往返三次,前后经十八年之久,至今群众中仍有“杨露蝉三下陈家沟”的美谈。
及至壮年,他返回故里传艺,以其术能避制强硬之力,故人们称为“沾绵拳”或“软拳”、“化拳”。
后经他苦心磨炼,不断改革,终于创出了“杨式大捋太极”,后又把杨式太极带到北京,风行全国。其次子班侯性烈好斗,技艺精。
现在永年县城乡流传着“班侯救火”、“班侯办案”等许多有关他的轶事趣闻。露蝉之孙澄甫(1883—1936),把杨式老架进一步创新改革,就成为现在大家常见的杨式太极拳。其内容有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刀和太极推手等。
杨式从陈式老架继承发展而来,速度较均匀,绵绵不断,不同于陈式的快慢相间,蓄发相变;
杨式动作简洁,运动似抽丝圆转,不同于陈式的缠绕转折、运动似螺旋式那样明显;在动作和呼吸结合方面,杨式单纯采用“气沉丹田”的方法,不同于陈式的“丹田内转”与“气沉丹田”相结合的方法。杨氏太极拳平正简易的练法,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杨氏祖孙四代,以武技超群载誉北京。平时选择年轻力壮者悉心教授,因此门墙桃李,继承有人。
一九二八年,杨澄甫巡回授拳于北京、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从此,其架式流传于全国各地。
解放后,人民体育出版社的《太极拳常识》中说:“简化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是国家体委运动司,主要采取流行广的杨式太极拳整编的。”
原上海武协主席顾留馨著文称颂杨式太极拳时说:“架式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不偏不倚,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练法上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而它既能适应于疗病保健者的需要,又能适应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
杨澄甫先生生前经常说:“太极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动作要空、松、灵、活。”他的拳路外软如绵而内坚似铁。凡掌握杨式太极拳要领的人,都有此体会。
杨澄甫生前练拳时循规蹈矩,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授拳时耐心仔细,不厌其烦,因此,名徒甚多。
在从多的名徒中,如北京崔毅士、四川李雅轩、上海褚桂廷等生前在武术界均负盛名。另外,澄甫先生长子杨振铭、次子杨振基、三子杨振铎、亲戚傅钟文等都继承杨家架式,他们是杨式太极拳的真传人,拳路造诣颇深。
杨振铭定居香港,职业授拳,他的弟子不光国内有,香港有,日本、东南亚也不少,深受国内外和各界人士的尊敬钦佩,他将其先父澄甫遗著《太极拳体用全书》在香港再版多次,流传各国,深受读者欢迎。
杨振基自幼跟父兄学拳,其拳式神态酷似其父杨澄甫,姿式动作保持原型。文革前曾在天津传授拳艺。1981年,日本太极拳访华团专程到邯郸向杨振基老师求教。
他现在是河北省武术协会委员、邯郸市武术协会主席。杨振铎在山西省委党校工作现已退休,他从六岁起跟父练拳至今已七十多年,他是全国武术协会教练委员会委员、省武术协会委员、太原市武术协会副主席。
现奔波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教授太极拳、太极剑等。傅钟文在上海被称为太极mansion88 app ,他著述的《杨氏太极拳》、《太极刀》,早在文革前就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他授拳数十年,向他学拳的有八万人之多。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同时它祛病保健的功效正逐渐为广大群众所认识和接受,通过杨式太极拳锻炼辅以药物治疗,对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肠胃病及神经衰弱等慢性疾病有着显著疗效。
人们通过锻炼能陶冶情操,显著改善并增强体质,是二十一世纪受人们欢迎的首选健身运动项目,是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世界上广泛传播,其足迹已遍及美国、加拿大、瑞典、意大利、瑞士、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11个国家,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