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学 八极拳与太极拳的四大融合之处
八极拳与太极拳的可融性就在于,以相似之处相融,以不同之处互补。在拳理方面:八极拳讲究挨、傍、挤、靠。太极拳讲究沾、粘、连、随。都是近身之意,不同之处在于八极拳主动(刚),太极拳主随(柔)。
在拳技方面八极拳讲求以动制动,豁打硬开,不招不架。太极拳讲求以静制动,避实就虚,不丢不顶。
在拳架方面八极拳与太极拳的动作有很多相同之处,用法亦可相通,只是名称不同罢了,其用法的变换多体现在刚柔的转换上。
如八极拳的双撞掌,太极拳称如封似闭,八极拳的反臂砸,太极拳称撇身锤,八极拳的探马掌与退步掌,太极拳称高探马和倒卷肱,八极拳的迎风朝阳手。
太极拳称野马分鬃,八极拳的胯打,太极拳称白鹤亮翅等,在八极拳和太极拳的拳架中,还有很多这样相似地动作,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八极拳与太极拳虽然在拳架上有很大反差,但在拳理及拳法上却有很多相近之处。
习练八极拳乃至很多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李书文的过继子李萼堂前辈乃八极拳一代大师,但很少有人知道,李萼堂的太极推手也十分了得,齐德昭老师的太极推手,就是当年和李萼堂前辈练的。
霍老师有着深厚的八极拳功底,太极拳的推手,霍老师称为“摸手”,在晚年时,还经常不忘“摸手”。
齐老师一生以八极拳和太极拳练习为主,直到晚年,其八极拳的对练和太极拳的推手在长春市仍是无人能比。
太极拳大师王培生老师也曾经练过八极拳。只要熟练掌握八极拳和太极拳的拳理特点,用心去练,熟练运用两个拳术的技巧,就完全可以做到“八极架子太极招”或“太极架子八极招”这一高超的技艺水平。
四、八极拳与太极拳相融是对武术职能的完善
优化意识(优化思维)是现代社会武术发展的一个新观念。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存在都是以自身的优势才能生存,不具备自身优势者将被淘汰,这就是自然法则,是生存之道。
武术也无法冲破这一规则,在冷兵器时代,实用武术被发展,那时武术是保卫国家、防身自卫的唯一实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热兵器出现逐渐取代了冷兵器时代,大炮取代了大刀,机枪取代了扎枪,在保家卫国战争中,武术的实力显得那么脆弱,这在晚清政府时代,体现的尤其明显。
那么,中国的武术是否也会随着这一时代的发展而衰落消失呢,答案是No。武术为何不会被淘汰,因为武术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是肢体动作,更主要的是:武术是一种文化,是具有系统性、传统性、民族性的多领域的百家文化。
个别武术套路可能失传,但大武术文化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但不消失不代表发展,这就是摆在中国武术界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在谈到中国武术传承与发展,首先就涉及到“完善”二字,完善是发展的前提。如何才能做到完善,这就是我们习武之人要思考的问题。目前,很多人将不断提高武术技击水平作为发展武术的一种手段,而忽略了武术总体综合性发展的思考。
武术技击只是武术职能当中的一项运动,而非武术运动的全部。大家知道,武术的基本职能有三项,健身、表演、技击。
杨澄浦老先生在《太极拳选编》一书中指出:“我国拳术发明早,而迄今反无统一之术者,盖缘后世学者,言术不言理,视为技击,而不用做锻炼身心之具而”。其意不言自明。
武术也是一门讲求修养的学术,在海纳百川的古老武学文化中,能做到修学并行已是不易,若在会行则非常难得。若只修不学,或学而不修,则知识都不能深造,修与学即成,仍须以修与学功夫去养护,不然,会功行退转。
这是由于不修以养,则杂念丛生,心意不静,不学以养,则固步自封,会脱节而落伍。即修即学,还须会行,三者结合,始成人之上乘。
八极拳与太极拳的相融,首先是将传统的武术观念与现代的科学大武术观相结合,即是在利于武术发展的修、学、行上提出一个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的新观念。
在技击方面展示出一种刚柔变化、更加灵活自如的技艺,在养生方面体现出由刚柔为主导的强体(外练筋骨皮),转换成由虚实为主导的养生(内练一口气)。
八极拳的练习是同人的一定年龄段成反比的(更适合青壮年练习),而太极拳练习可与人的年龄同步进行(更适合中老年人练习)。在养生阶段,武术的刚柔理念逐渐淡化,虚实理论则成为武术养生阶段的主角。
至此,武术刚柔的变化过程,随着人的年龄老龄化而由“刚柔有体”过程,转化为“阴阳合德”阶段。掌握武术的拳理与拳法,重视武术的修、学、行,是传承武术、发展武术的重要内容。
结语:综上所述,相信您已经对八极拳与太极拳有了一定的了解,两者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古老文化文明的象征。可以将两者结合,能达到武术的高境界,同时还能提高自身的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