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资料

原始太极拳 浅谈原始太极拳的沉稳劲

返听观内以审身心之合,这才是练太极拳功夫的态度,否则随表面看似在练太极拳,实则非太极拳之功夫也。”“ 一切都要在稳静的基础上动作,切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

由此可见,在稳态中习练太极拳,其意义实在是非常重大的,不仅有助于我们调控重心,消除无用功,提高灵敏的感知能力,直至练得“蚊虫不能落,寸草不能粘”,而且有助于放松肌体,合理松弛。

练得一身柔软、百折无骨,气血运行畅通无阻;有助于脚下的松沉稳固,培养腰腿部坚韧又富有弹性的力量;有助于锻炼小腹丹田的蓄放,培养出小腹丹田的鼓荡与折叠收放的能力。

在实践中,练习沉稳劲还要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1“脚下求点不求面”。有的拳友在讲到脚下的要求时,主张放松踝关节,让整个脚面都松弛地踩在地上。对于这样的说法,本人并不认同,踝关节固然要松,要使整个脚掌有向下踩踏的感觉。

但在脚掌与地面的接触中,还要能使脚心涵空,使五个脚趾和脚后跟成为接触点,让足心部分能够虚空,这就叫着“脚下求点不求面”。在这里,还可以展开讨论有关足心涵空在太极拳行拳过程中的意念问题。

“足心不空、其势难成”,遇到提脚离地的动作时,务必要用意念将五趾收拢,使足心内凹涵空。否则一旦出现脚踝松懈无意无念的状况时,势必会导致下盘的松散和裆部的疲软。

各位同仁可以在实践中加以验证,看看是不是这个道理。“松腰沉胯降重心”。

定势时要格外注意使腰背处的肌肉放松,使髋关节处能够下沉,并尽量使重心降于足下;动形时要稳住重心,移动身形时要呈平弧、下弧状运行,移动过程中务必放松腰部的肌肉,需要时能适时做出胯部开合的动作来。“身形求挂不求吊”。

所谓“挂”,指往下的意思,好像有往下拽的感觉。“吊”是往上拉起的意思,有向上提拉的含义。吊挂时的呼吸状态是“吊吸挂吐”。

“求挂不求吊”要求在吸气时尽量做到“轻、松、缓”,让气贴着背慢慢进入,有能将手上的物件提得起粘的住的感觉,要努力克服因胸式呼吸产生的气急气促的弊病。

吐气时,则努力使全身皮肉随之放松,气息下沉,气入丹田、意念脚跟,多用心体会吐气时全身放松、如衣挂架的意境,以求身上极度灵敏、衣服、皮肤都有分量、以至蝇羽不落的高度敏感境界。

后,我们再来对太极拳所要求的“沉稳”作一些归纳。在太极拳的习练过程中首先要能稳住重心,练习的方法是先在定型时多下工夫,从一个定型动作过度到另一个定型动作。

尽量减少和消除运动过程中的摇摆、晃动,逐渐过渡到每一个过度点都是沉稳的。在运动的过程中稳住重心,在稳住重心的前提下运动。运动过程中的每一时间段、每一个瞬间都不能忽视、更不能放弃对重心的控制。

通俗地讲,就是拳架不能散,气势不可泄。散拳架不能散。把控重心、把控拳势,不急不躁,渐次而动,在沉稳中求进、在行进中求稳,体现出太极拳从容大方、雍容大度的神韵。

太极拳沉稳的养生作用

练太极拳要求在意识引导下动作轻灵、重心沉稳。“轻灵”是保证全身内外充分放松的必要措施。所谓“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轻的练法,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不轻就不能松,不松就不能灵活。

灵是轻的发展,在轻的基础上发展,方能达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的灵。“沉稳”是使上体端正舒适,保持下肢稳定,要求虚领、立身中正、气沉丹田、步似猫行。进退转换,要分清虚实,步随身腰变化,需稳健、轻灵、沉着。

身法轻灵沉稳的感受

(一)武派(郝式)太极拳是用“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串始终,因此在习练中不可因起、承、开、合节序的关系而产生继续的现象。

应以求尾闾正中,将含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和虚实分清等法则,一个一个地逐渐掌握好。然后再求腰脊敛气,使气注腰间。脊骨之气能注于腰间,一身便有了主宰。

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