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资料

太极拳的拳理拳法 初学太极要理清三大关系

左足落地,开一步;右足随身倒转,往西再一步,不移动。右足在后蹬好地,足后跟力由腿逆行而上,至脊第二十一节,再由二十一节逆行上至膀,由膀前至右拳,以助拳力。

四、以上行拳中的上下、左右、前后总体对称关系

在练太极拳时,上下、左右、前后的总体对称关系应做到相照、相吸、相系。如“第一金刚捣碓”,左腿向左前斜角迈出时,在右实腿的支撑下,左右手臂则松沉地向右后斜角上拥展开,做到上下的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相照;左右的手与手、肘与肘、肩与肩、胯与胯、膝与膝、足与足相吸相系,前后的双手与左脚上下相合,达到精神团聚不散,开展之中不失蓄势,即开中有合,合中有开。

人的生命是精神与肉体的统一,人与一般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特有的精神意识活动。人生命运动必然符合人体自然对称这一固有的规律。陈式太极拳是外取神态,内表心灵,所以给练者一种美的享受。

初学太极拳的三个基本阶段

一、打基础

开始学练内功太极拳的时候,全日制学练时,初的10多天为困惑,许多人都感觉自己特别笨。其实,并不是大家笨,而是因为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术语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对于人们已建立的知识参照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体验——也可能这方面本身就是一张白纸,连个参照物都没有。

但是,这是培养、激发内功的重要途径,这个途径必须从一开始就树立起来,否则光顾得尽快学会动作,然后去追求动作的规范与否,就会与秘传内功太极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来越远。

所以说,这时候学习太极拳一定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出招要符合太极拳的规矩。

这个阶段学习的重点是动作要领,领会意气的内涵,并能一点点的融进行拳走架中,有助于提高太极境界。

二、内外相合

学者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一书中指出:“中国道家讲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须打通任督二脉。所谓任督二脉打通,就要“黄中通理”,这个“黄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体的是人的内部肠胃一切都好,黄就是中央的颜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国医学上的“腠理”,就是皮肤毛孔。

工夫做到了,修养够了的人,内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个毛孔都通了,这个时候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到达身体来了,面上都有光彩。这时真美,充满了四肢,都全身畅通了,那么,“内圣外王”,内在有了这样高的修养,如果有机会发到外面,发于事业,就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美丽极了。”这段话所说的内涵,可以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来实现。如何实现,关键就是要做到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是指自身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贯通。内外并非指身体之内部与肌肤之表层在人体构造层面的划分,而是练拳者由神意气形所构成的功夫,在与外界大自然之气的交流、融合、混化、贯通的过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充盈壮大。

修炼内外相合畅达的途径就是三道气圈。三道气圈由身中发出,弥散在肩、腰、胯的外围,其中以腰气圈为主,上支配肩气圈,下支配胯气圈,由此形成一个内气与外气合和充盈的整体,从而形成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个境界养生益寿的效果突出,补充体内精力的效益明显。

三、上下相随

一般来说,三道气圈有了基础后,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就要多体会上下相随了。关于上下相随,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曾说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

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这是有关上下相随重要性的论述,这是拳理。但是,上下相随,不仅仅是“上面的手如何动,下肢的足也如何动。”在内功太极拳秘传的方法中,还有特殊的练法,那就是三道气圈平行散出之后,肩气圈主引领两臂的运行;胯气圈主引领两腿的起落与移动;腰气圈是肩、胯气圈的主导与媒介。

此外,为了避免在行拳走架过程心意和躯体散乱,从而使平行的三道气圈能协调一致地运行,一定要在三道气圈的中心垂直降下一条身中垂直线(想象的思维线),这时,身形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全凭这条身中垂直线的引领与操纵,由此就可求达在内外相合的基础上做到上下相随。

结语:综上所述,太极拳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修炼太极拳非一日簇成,而是长期的积累与领悟才能达到太极拳的边缘。学习太极拳要理清太极拳的对称关系,同时掌握太极拳的注意事项,不断领会太极拳的深层含义。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