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教程

原始太极拳 常练太极拳让你不用找医生

原始太极拳运动无不体现了对称变化,老年人练习原始太极拳能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并能促进钙吸收,预防骨质疏松。

《黄帝内经》的养生专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 即所谓“守神全形”、“保形全神”。这说明精神与形体是统一的, 养生必须同时注重形体锻炼和精神修养 。

在传统中医养生术中既有以调形为主的五禽戏,又有以调息为主的放松功。而中医学推崇的高养生方法是形神共养, 原始太极拳运动恰是一项结合了“导引术”与“吐纳术”发展起来的具有形神兼修、动静结合特点的养生运动。

原始太极拳在外主动而养形,在内主静而养神。其外在的肢体运动讲究手、眼、身、步法的协调配合, 整体动作舒缓大方、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

通过外在的肢体运动能够使练习者全身放松, 经络疏通, 气血流畅。在内则重视精神内敛, 以意导气, 以气导动; 习练过程中要求集中注意力, 全神贯注, 毫无杂念, 通过意识的主导作用进行调息、调身的锻炼。

事实上原始太极拳的动作节节贯穿, 重心的虚实转换、刚柔变化、快慢相间、蓄力发劲等都是在意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总之, 意念不止, 动作不息体现了原始太极拳形神兼修,动静结合的特点, 从而达到内外合一。

练太极拳的两大好处

弥补了人体机能后天不足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在不经意间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和思维方式。

这些习惯定势,一方面提高了动作效率,一方面也酿成了人体运动的缺陷。也就是说,凡是习惯动作多属单向偏颇运动。

如日常生活中上肢运动:端、握、提、捏、抓等单手动作,一般多用右手;下肢运动:弹、跳、蹦、踢等多以右足发力;中上盘运动:扛、挑、抬等多用右肩,左撇子者反之,无论是左还是右,均系单向运动。

经常练习同一种运动,时间久了,就会很容易导致大脑的思维和神经固化,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

由此势必导致人体内部机能的左右失衡。右强则左弱,左强则右弱。强者易瘦,弱者易病。故而在发病上,有句“男左女右”俗话。此说虽未必科学,但人体患病多集于一侧确为常见。

太极拳的造型结构,恰恰是“有上即有下”,招式左右互换、身形上下互补、形成内外如一的对称运动。

抽招换式强调欲左先右、欲上先下;发力时,讲求前吐后撑、上枯下踩。

所以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身型对立统一,大脑所想和思维要浑然一体。

从而,有效地强化了大脑的逆向调节功能,保持了人体运动的整体协调与平衡发展,克服了单向运动致病的缺陷。

保持了人体能的中和态

就运动与生命的关系而言,历来说法不一,通常以为:生命在于运动,其理取自流水腐、户枢不蠢;也有人认为:生命在于多静,以减少机体的磨损和功能的消耗。

持此观点者,多以龟龄鹤寿作比。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关键在于动与静不可偏废。生命在于运动不错,但超负荷的剧烈运动,无疑会使机体疲化早衰;而多静少动者,往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精神萎靡,病气易侵,故多常年不断药。

所以说,过分地强调动或过分地主张静,均于人体健康不利,只有运动适度、动静相间的运动;行功走架,进退往来为动,但用意不用拙力,消耗不大;就心境而言,行功走架中强调放松入静。

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