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的四大步法
吴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和养生功能
吴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国之瑰宝,已被列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运动的特点是:身体中正安舒、节奏松匀圆缓,形如流水、气势磅礴、神形兼备,阴阳分明、武医结合,讲究内外双修。
它是祛病防疾、健体延寿的金质品牌运动项目,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群,尤其受到中老年朋友、体弱多病者、白领丽人、机关学者的喜爱,被誉为文化拳、君子拳、苗条拳、美容拳、长寿拳等,已由全国传播到世界。
一、会练会养是真功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五福寿为先,养生从字面上来说就是保养身体,细一点说就是养精气神,严格的说就是养命。
衰老是每一个人要面对的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健康养生已成为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活一口气,佛存一炉香”,可见养生对人来说多么重要。通过运动锻炼,调理、蓄养精气神,延缓衰老是完全可能的。
练拳不知养,易伤不易长:练拳不懂养,百练功不长。武术家冯志强说:会练即会养,会养即养气,养血,养性,养神,养精,养形。其中尤以养气、养精、养神为首要。
十年练功,十年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久久养之即为浩然之气。气足神不衰,心静则神宁。练太极者心要静,静养神,静养精,性命双修。又说:不会练即不会养,不养即伤。
过于纵跳震动,则六神散乱,此为自伤,对习拳练功者来说尤要避免。王培生说:“葫芦好来葫芦妙,两个葫芦来回抱,三环套月生热能,四梢散热哈哈笑。”形象地说明了练与养的有机结合。
过去西洋体育把运动过程称为“锻炼”,他们训练的方法导致块大肉厚,脚下跳动不稳,体形像大头娃娃,呈倒三角形,即上重下轻,结果是力大胜力小,手快胜手慢,属先天之本能,极限运动,不注重养生。
而中国武术太极拳把练功过程叫“修炼”,属内功心法,重视气血的运行,形体像不倒翁,呈正三角形,即上虚下实,底盘稳定,沾粘连随,以巧破千斤,是后天返先天之能,可以以小胜大,重视养生。这是中西传统武术文化的区别。
二、中正安舒话形养
“前三田后三关,左右肩井对涌泉,上下一条线,心舒身自安。”中正安舒、松匀圆缓的吴式太极拳囊括了儒家的“中”、释家的“空”、道家的“无”,意谓天人合一。
它综合了哲学、力学、心理学、医学等理论,内实精神,外示安逸,神形兼备,内外兼修。
每一个动作的定势都要形成立柱式身形,配合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抽胯、顶头悬及内外之六合的内功心法,周身劲整。
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占中、守中、用中,有利于攻防。该拳架相当于周易中的地天泰卦:上虚下实,天阳上升,地阴下润,阴阳合得,安泰亨通。
上虚,是神意虚领,上部空松,从颈椎七节,胸椎十二节,腰椎五节到骶骨,通过意念对拉拔长,从而达到放松的目的。
骨节摆正舒直,冲脉通达,使椎间盘及各神经束免受挤压,经络畅通,营养大脑,气血流注,抽坎填离,周天流转,减少了腰脊椎疾病的发生。腰板直了,阳气就旺:身材苗条了,神气就足。
实际上这是自我调理、养生整脊的过程。所以人们说吴式太极拳是苗条拳,美容拳,长寿拳。厚德载物,柔能克刚。身虽动,心贵静;气宜敛,神宜舒;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为主,不主动进攻对方,彰显大将风度,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我顺人背,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以柔克刚被誉为君子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