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 简述吴式太极拳放松的基本意义
“松”在吴式太极拳的练习中是非常重视的,只有将“松”做好,才能贯穿吴式太极拳学习的相关要领,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谈谈“松”在吴式太极拳当中有哪些体现,相信通过下文大家会有所学习的。
吴式太极拳的“松”是要求我们全身心的放松,身心的舒展才能使太极拳的学习更有效率。
“松”,首先是意识活动。意识上自己犹如闲云野鹤一般,并不着意要干什么,大脑先放松下来,然后逐一检查身体的各个部位,将肢体、内脏都放松和舒展开来。松,需要用意念去引导,每一个细微部位都松到;需要意念去追寻,去有目的地关照。反过来,细细感受、品味各部位的松,本身又是训练意识的有效手段。
“松”,是为了求得身体重心下降。全身肌肉、经络、筋骨的舒展放长,身体各部位处于佳结构而对拉拔长、相对稳定,由舒展放开而得到轻灵变化的弹性力。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是需要肌肉的放松的,肌肉紧张,容易产生僵力。
“松”非散懈,亦非软飘,这一点是很难把握的。只有松透了,才能求得全身意、气、力的均匀一致,获得周身一家的整体力,使得驰——张——弛的瞬间变化成为可能,同时肌肉的弛张差越大,则爆发力越好。
“松”,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某个角度讲,能松一分,功夫就上一分。要真正达到太极拳所要求的松,恐怕非经过高人的指点才能行,由于各人的悟性不同,松到了一定的坎上,就过不去了,需要老师的引导。
真的放松到意、气、力都沉人脚底,且人地很深时,会觉得有一种东西从脚底向上升腾起来,渐渐充盈全身,将人向上拔起。有了向上领起的感觉,便会加深全身向下松沉的体验。这时才能真正领会“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拳意,而顶头悬也会于自然中形成。
太极拳,讲究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行拳走架都需要顺其自然。
把全身松匀松透了,筋骨松开,毛细血管大限度地开张,微循环加强了,全身意、气、力分布均匀了,呼吸深长了,把虚领顶颈、周身涨满、节节贯串、支撑八面等等逐一找到,觉得全身很顺,很舒适,很沉又很轻,浑身绵绵的融融的以致于渐空,若达此境方为真松。
这时的松,已非常人所理解的不用力,而是进入了一种“功夫”状态。形松较易做到,而心意松开、有包藏天地之意,使自己融会于宇宙,对任何刺激威胁都不紧张,从容以对,泰然自若,将生死荣辱也置之度外,这大概要尽毕生的努力。
太极拳的功夫、从某个角度讲,也可以说是松的功夫。中定劲、松沉劲、轻灵劲、整体劲等等都须从“松”中求得。说起来简单,但实际做起来大概没有人不在这个“松”字上绕圈子、走弯路的,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
首先,是对不用力才能练出克敌制胜功夫的怀疑。盘架子时尽管也注意放松,但时不时的僵劲就上来了。如若把注意力放在一招——势的用法上,就更糟了。
过早的这么想,只会产生拙滞力,破坏了太极拳所应有的状态,欲速则不达。并不是练太极拳就不能想到用法,想到发力等等,而是不能超越阶段。
还有人练拳时意想用手推大山的,笔者领会,要以如此重浊的意念练出轻灵的功夫来,只能是南辕北辙。笔者教学生的时候,如果他是真心痴迷了要练太极拳,就让他在拳架中用手用脚用整个身体去触摸周围,比如说,摸到一枝杨柳的阻挡就不要走了,而要开始转换。
其次,练太极拳有大成者如凤毛麟角。很多教者不能以身示范,把拳经拳论中的道理展示出来,大多数修炼者少有机会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松”和“轻灵”。要练到上乘功夫,必须先找具备上乘功夫的高手体悟一下,心知身知其中三味,从这种感悟中你才能看到差距,批准方向,确定奋斗的目标。
放松是发劲的手段,不是目的
在吴式太极拳文练体系的慢拳中,主要练形、意、气,不练劲法和发劲。其劲意仅仅是摆个样子,在意念上表示一下,并无实际劲力。这样不可能练出内劲,也不可能发出真正的内劲。例如,许多人知道或听说过野马分鬃与提手上势要发捌劲。
可是,捌劲是什么样的,他们并不知道。普及性的慢拳很少有人会发劲,因为没有人教;即使有人教也极不容易掌握。因为这种劲只宜青年人学,中老年人如果没有长期练武功的基础,不仅学不会,还容易受伤。
即使不是以“起承转”为标准,而是以后的定势发挒劲。可是在散手技击中,常常是在“起承”的过程中已将对方制服,用不上“转合”,即用不到发捌劲。再说,任何招式,其出手时极难辨出名称,加之在运用过程中的变化,就更难以叫人认定。
以定式为标准就容易让人理解。前人说,说招破招,招招可破。这是经验之谈,说明任何招式都有用,又都可破。而“势”则难破,可谓势不可挡。倘能压住敌势,即可谓“夺势”:,那功夫就深了,非常人可为之。太极拳手练的功夫,正是夺势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