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拳流派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 简述武式太极拳的竖劲练习

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基本流派之一,要想将其学好,必须要了解其中的特点和技巧,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述武式太极拳中的“竖劲”。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大家对武式太极拳劲力的认识,并能在实践运用中得到提高。

“竖劲”在武式太极拳的的练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太极拳技击的实战应用有重要的作用。

武式太极拳为什么要练“竖劲”,练“竖劲”又有什么好处呢?这个问题许多练武式太极拳的人不明白,有些教武式太极拳的老师也不明白,有的老师可能明白却藏着不说。说穿了其实很简单,就是练劲起于脚,就是为拔对手之根。

对于武式太极拳所练之“竖劲”,就连一些大师在理解上都很浮浅。一些已公开出版过的书籍中讲到,武式太极拳紧凑、步子小是因为先师武禹襄、李亦畲他们都是文化人,都穿长袍马褂,当时打拳不入流,他们碍于面子,都是不脱长袍打拳的,而穿长袍是迈不开大步的,这些说法,初听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细一想,并不是这样简单啊。武禹襄、李亦畲一个是禀贡生,一个是举人。都是绝顶聪明的人,他们不会仅仅是因为穿长袍就把拳架变小。清、民国时穿长袍打拳的老先生太多了,他们打拳时也未必就一定穿长袍啊。关键是他们经过长时间反复研究、体会、实验、比较、揣摩后悟出了紧凑的好处,点透了就是练“竖劲”。

练习竖劲,也需要我们平日多进行基本功的练习。

练“竖劲”,是武、李等前辈经过反复实验和比较得出的结果。当时,武禹襄宗师的武功是非常高的。其祖父、父亲都是朝廷武官。武禹襄受家庭熏陶,从小练拳,功夫和邻里杨露禅不相上下。杨露禅后来在京城被人称为“杨无敌”。武禹襄是永年望族,家境富有。兄弟三人,两人在外做官。独武禹襄在家侍奉老母,并以教书为业,平日研究太极拳术。

杨露禅家贫穷,靠卖煤为生,据说当年杨露禅三下陈家沟学艺都是靠武禹襄赞助的,两人讲好,杨学成归来,要把武艺教给武禹襄。结果,杨露禅两次从陈家沟回来,其功夫并没有高出武禹襄多少,也没有令武禹襄感到很服气的地方。但当第三次陈家沟学艺回来时,武禹襄发现杨露禅打的拳和过去真不一样了,搭上手就像狗皮膏药一样,粘到人身上揭不下,又离不开,弄得浑身不舒服,有劲使不上。当时永年人不叫这拳是“太极拳”,而叫“粘拳”、“绵拳”。

武禹襄是何等聪明之人,他一看这个拳好啊,想学,但杨露禅因遵师陈长兴嘱又不好外传。估计当时的功夫,杨露禅也只是略胜一筹,差距应该不会太大。只是武禹襄感觉到“粘拳”柔柔、绵绵,却能让人脱不开,走不掉,这种拳从来没有见过,更重要的是精妙,因而非常想掌握。要是两人功夫差距很大,杨露禅也不会把儿子杨班侯送到武禹襄那里,跟着武禹襄学文又学武。杨班侯天下无敌,但就是惧怕老师武禹襄。

由此可见,武禹襄的功力确实深厚,只能让人望其项背。

杨露禅不肯教“粘拳”,武禹襄就萌生了自己去陈家沟找杨露禅的老师陈长兴学拳的念头。想到就去做,武禹襄不日来到陈家沟欲拜师学艺,不料长兴公已80有余,且病卧在床,月余就去世了。于是,武禹襄又转到赵堡跟陈清平学了太极拳,仅用月余时间就掌握了太极拳内在的规律。

此一方面可以看出,武禹襄是个绝顶聪明之人,由一而万,举一反三,能抓住根本。再一方面也充分说明武禹襄功夫的确非凡,否则绝不可能在月余就能完全把握太极拳的精髓。

武禹襄在去赵堡学拳期间,还在河北舞阳其兄处偶获王宗岳《太极拳论》,武禹襄得王宗岳《太极拳论》后,如获至宝,并渐得其奧。后又经自己多年拳术研习实践,并参以兵家奇正虚实之道、医家经络气血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技击家蓄发提放之巧,创编了流传到现在的武式太极拳。当他创出有着文化人特质的太极拳后,他仍然在不停地比较、实验、修正、完善和提高。

一方面对照王宗岳《太极拳论》反复研究,写下了许多精辟的太极拳论述和体会,从中也找到了练“竖劲”的根据。另一方面注重拳术实践,常寻找大力者较量体会“竖劲”的威力。他对一直跟随自己学拳的外甥李亦畲说,现在“好东西”(指王宗岳《太极拳论》)在咱手里,就差验证了。于是,凡有力气大、手快的人就同他们比试,从中体会太极奥妙。他在与同乡杨露禅较技、与练其他拳术和大力的人的较量中,反复比较、分析、揣摩用“竖劲”比用其他劲更省力的道理。所谓“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在与人相搏时,若用横力也能产生技击效果,但横力这种技巧力用起来比“竖劲”往往用功、用能量要大,且容易造成努气、气喘等弊端。这种情况在我周围练太极拳的人中也经常发生。

再一方面,他应该是得到了某些启发,有所开悟。比如参天大树,主干挺拔直立,根却是往地下扎。不管刮风下雨,大树每天都在长大长粗,但从外面却看不出,内里却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

这一点武禹襄宗师肯定是想到了。他在拳论中讲到“劲起于脚跟”、“尤需贯穿”等等,尤如大树扎根,根系又吸收大地的养分滋养树干和树枝,人不也能气沉脚底练出“竖劲”,并用这种劲再返上来拔人之根吗?

孙禄堂先生讲,养气的人擅长竖劲,气一沉就到脚底“涌泉”。发力时,由脚而腿而腰,通过两膊,达于手指,一气贯穿,如泉涌出,势如破竹。武式太极拳不是纯粹的技术,而是艺术,武氏先贤在实践中总结出练“竖劲”省时、省力,也有效,也有利于养气、养身,还能更好地体会到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妙趣。

一搭手粘拈连随,在几跟几随中,接定彼劲,断其根,想放何处放何处。当年瘦小又近视的李亦畲每每放人于丈外,被放之人却能端坐在椅子上,屡屡实验,都是如此。练“竖劲”注重练内不练外,重气势不重样式。这些就是武式太极拳真正的内在本质特征。

武式太极拳先贤发明了这套具有独特风格的拳,专练竖劲,很紧凑、很简单,但又极奥妙,不好找里面的东西。练竖劲好处是拔对方的根,缺点是难练,难找窍要。练的人多,练出来的人少。越到高层人就越少,“高处不胜寒”,阳舂白雪,曲高和寡。非具慧根,有明师,吃大苦,难以有大成。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