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拳流派 武式太极拳

太极拳 简述武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

武士太极拳的特点众多,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知道它的主要特点,小编今天就讲一下武士的主要特点,太极拳教学中有很多关于武士太极拳的招式,但是没有将其主要的特点归纳起来,下面跟着太极拳一起学习一下。

武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

武士太极拳的历史具有悠久,发展至今,虽有很多的变化,但是人们仍然习惯性的将其称为郝式太极拳。

它是严格按照太极拳运动的规律,处处遵循其理法原理而形成的一派太极拳,具有完整丰富而又邃密细腻的理法。其主要特点是:“以求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炼精、气、神三者合一。”

武禹襄、李亦畬所传下来的太极拳套路,本来有五十三势。先父郝少如根据先祖父郝为真的总结,将这五十三势的每一势均用“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穿始终,发展为现在的九十六势。因此武式太极拳的每一势都分起、承、开、合四个字,所有的动作都是按起、承、开、合的节序来编排的。

武士太极拳不仅贯穿于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而且在身法、步法、手法上都是严格的遵循太极拳的原理而来。

以尾闾正中为基准,强调由内及外;步法上严格分清虚实,以正中为前提,变换时强调完全用内劲而不允许依靠身体的前俯后仰、左右偏倚,或者身体的起伏(除下蹲及跳跃动作外)来借力,因而对腰腿的要求极高,运动量世颇大;手法则以竖掌为主,出手不过足尖,左、右手臂各管半个身体而不可随便逾越。在整套动作中强调身法、步法、手法三者的有机配合与统一,强调内外一致,并以内形的变化来支配外形的运动。

武式太极拳艺的特点“因敌变化,借力打人”。以“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为原则,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形迹,变换而使人莫测,追求“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渐达“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的神奇境界。

武式太极拳小架的转换之法

太极拳的转换,即为阴阳虚实之间的互相转化,有其独到之法。习者若能把握住它的法则,就等于在太极拳艺难以逾越的鸿沟上架起了一座桥梁。

阴阳虚实间的转换和分清的主要关键在于两个腰眼之间的转换和分清,转换时要注意,命意的源头在腰隙。

向左转时,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而左胸须虚空;向右转时,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而右胸须虚空。

迈左步时,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而右腿实股须精神贯注,左腿则气势腾挪;迈右步时,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而左腿实股须精神贯注,右腿则气势腾挪。

退左步时,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而右腿实股须精神贯注,左腿则气势腾挪;退右步时,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而左腿实股须精神贯注,右腿则气势腾挪。

两个腰眼总须一上一下,一虚一实,以实托虚,虚与实又要相吸相依。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共同作用,乃能互相转换。虚可以转换为实,实可以转换为虚。

须切记“劲由内换”的原则,虚实的变化全在内而不在外,由内才能及外。

在内则能转换而不露形迹,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地。形随意动。步随身换,由内及外。

武式小架的折叠之术

折叠由对立双方的相合统一而构成,在有上即有下、有下即有上、有前即有后、有后即有前、有左即有右、有右即有左的过程中产生。

折叠不仅包含着内劲上的运动内容,还包含着身法上的组织内容。

折叠体现在内劲的运行上,是意欲往上时,即寓有下意,且意欲往上多少,则寓意向下多少;意欲向下时,即寓有上意,且意欲向下多少,则寓意往上多少。

不论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是如此。此即是折叠之术。

在身法上,折叠要求有四正与四斜之分。

四正者,两肩与两胯正对相合,即左肩与左胯正对相合,右肩与右胯正对相合,且左右的上下对合必须相等。

四斜者,即左肩与右胯斜线相合,右肩与左胯斜线相合,并且四斜的对合也必须相等。

达到了四正和四斜的折叠要求,就能以脊柱为中心,使身体的左右两半对合相等。

此时,身体便能保持稳定而不致乱动,各条身法的依存也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