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拳流派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内功心法精要

武式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之一,当今有很多人将武式太极拳作为养生拳法,太极拳的特点是中正安舒,练习太极拳能增强体质,下面随着太极拳教学一起学习一下,武式太极拳的内功心法。

武式太极拳内功心法精要

扎实的内功是修炼武式太极拳的基础,修炼任何拳派武术,都要掌握其心法,这是入门的第一步。

一、内功之根基

我练了十几年内家拳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忽然有了点迷惑,是因为当时的气功界有人对于神阙、气海、关元一线的丹田系统的修炼价值发出了怀疑的声音,而我本人也在研习佛学时,对于传统的丹道和内家拳的修炼方法产生了某种疑虑。

有一段时间,由于不注重气沉丹田而导致身体发胖,有时竟迷迷糊糊的,后来随常春先生学拳才逐渐走出误区。家师向我介绍过他很佩服的一位隐者,这位当代大隐曾用内功治好了一位晚期的肝癌患者。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阴阳、虚实的变化,常练太极拳能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武式太极拳是现代人养生的首选运动。

当时在公园,好几个人都看见这位高人只是用了几片蒲公英的叶子,前后治了两次,患者就痊愈了。

我登门拜访这位隐士,请教了修炼中的疑惑问题,又走了走太极拳架,请高人指点。老师说:你每个圈都要划网,还要收回丹田,否则气就会浮于体内,终归有害。

我又问:丹田真的这么重要?修炼先天大道也离不开丹田?隐士看了我一眼,然后这位洞彻阴阳天机的高人说:不能气沉丹田,你还练什么太极拳、丹道!我并不是在讲子虚乌有的故事,而是这位隐者不愿世人打扰他的清修。

这个老先生是一位退休的大学讲师,修炼丹道和太极拳四十余年,已经达到了“三易”的层次。

丹田是习武者修炼的关键部位,丹田也是长寿者的秘密法宝,在太极拳实战中运用丹田之力,能够将对方的力化解并拿住对方。

丹田是内功的根本,不过气沉丹田的标准和方法可不那么简单。我的八卦门的师叔傅伟中先生在其大作《峨嵋临济气功》一书中有要求:“正确的姿势是大腿股部趋于水平,小腿尽量垂直,以双膝不超越脚尖为度。且腰要松,臀要收,脊要直,不能前俯后仰或撅臀挺胸。否则,气沉丹田就成为一句空话。”

峨嵋派的功夫如此,太极拳也不能含糊。杨家太极的老规矩也要求胯要降到与膝平的程度,可是现在有几个练家能做到?练习太极内功首先要努力做到“气沉丹田”,因此练习拳架之前,要在太极桩和太极步(摸鱼)上下功夫。

有关太极桩与太极步的练法,家师的著作里已有明示,更深一层的功夫,我以后再专门撰文披露。

这里,我们首先要建立起太极拳与丹田之间的关系。胡兰成的《禅是一枝花》中有云:“八识的前五识是在眼耳鼻舌身,第六是意识,在脑。第七末那识,是在丹田,不需神经。第八阿赖耶识则是在于心了。”

“丹田是阴,而心则是阳。”如果胡先生的高论果然正确,那么内家拳确实离不开丹田了。末那识是人的生理意识的主宰,丹道和禅定都是末那识在起作用,太极拳的修炼如果离开了末那识,也只能是一般的肢体语言而已。

丹田是太极拳行功走架之主宰,这几乎得到了各家各派的认可,可是从前辈的修炼实践上看,如丹田上的功夫修炼有偏差,至少会出现两种弊病,一是如周潜川所说的,易患消渴症。

二是气沉丹田不得法,则易小肠疝气,或是丹田内转不利,两肋下生气痞。本门就有前辈因带脉右侧生气痞后不治而终。

据说李亦畲晚年与峨嵋山的丹道高人交流后,创有太极丹道心法。功之窍要源于张三丰的《大道歌》:“欲采先天要下功,先教九窍八门通。九窍原在尾闾穴,先从脚底涌泉升。涌泉升起渐至膝,膝下功夫须着力。

释氏即号穿芦芽,又如虫行又如刺。过膝看看至尾间,有如硬物抵方形。”传至阎志高剂币,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太极丹田功法,根据“慎转任督二脉”的原则,强化了上虚下实,将丹田和双脚涌泉穴之间形成—个循环体,配合呼吸,使之内气鼓荡运转。

在练习太极步的同时,即修炼了太极丹田的初步功夫。待丹田有物后,再从气海、关元、会阴、尾阊、命门至神阙潜转子午小周天,始修炼炼精化气之功夫。至双肾如汤沸,仍以太极桩和静坐为主,此时不可用意,只用回光绵绵照住即可。

有前辈告诫:道之大患,在于用意,切记!功至玉液还丹,可增练太极五行功,待丹田能够支配周身,则可习练太极拳架。这些功夫尚属于后天的范畴,丹田内练出的混元气需要进一步转化,这在家师常春先生的《武派太极拳》一书中均有详述。

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