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的相手与活桩
当前,在太极拳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太极拳的习练正在逐渐趋向体操化。我们可曾深刻地思考,这种模式是否真的有利于传统太极拳的传播?我们是否忽视了太极拳的核心一技击功夫的修炼?
其实太极拳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和影响,完全是因为“杨无敌”实战而名震京华。
一、杨家太极的突出特点是搏击
杨家素有“出手见红”之说。杨澄甫常常“出手一丈八”,并因此折服武林群雄。
杨班侯曾向父杨露禅说:“习武者宁争一口气,不服三口血!若孩儿战胜雄县刘,京城或有我父子立足之地。若孩儿败在他手,父亲大人用一领芦席将孩儿裹尸还乡,孩儿来世永不闯荡江湖!”
杨班侯不仅战胜了雄县刘,与各门各派武师比试亦从未失手。当时八卦宗师董海川、形意宗师郭云深、岳氏散手宗师刘士俊、御前扑虎周大惠(即跤王大样子)均在京城。
杨式太极若无真实功夫,岂能获“杨无敌”之美誉。
杨澄甫推手之时,不用有形之擒拿手法,而是用意气于无形之中,拿住对方劲路,大喝一声,将对方腾空放出,其发劲之猛,击人之远,无人能及。
他在杭州时,频频发劲,将人往墙上弹射,竟然把院内土墙震坍。
杨家太极拳在北京声誉鹊起,乃是杨露禅、杨班侯公与各门各派武师切磋武艺之结果。
人常说,打铁先要本身硬,要获得超人的武功,必须先下特殊、实实在在的,甚至是超常的工夫,就像奥运冠军的成长经历那样,除了吃苦耐劳、流血流汗,拼命的练,别无他途。
二、杨家师徒们“相手”“活桩”
过去,只知道李亦畲曾用过40斤重的铁棍练功,杨班侯驯烈马等故事,但其高超的武技是怎样练到身上的,即身上是如何装艺的,却一概不知,其练功方法即成了密中之秘。
今天拜读了瞿世镜先生所著《杨氏太极两岸一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一书,才彻底揭开了这个谜,原来,就是“相手”训练的结果。所谓“相手”训练,事实上就相似于今天奥运冠军的“陪练”,故而使人信服。
杨家太极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写出来的,更不是吹捧出来的。
“练拳一要师承,二要悟性,三要苦功,四要相手,缺一不可”。杨家有一整套严密的训练方法。站桩须配合内功心法,有无极桩、虚步桩、马步桩等等。
打桩须往有弹性之树干上试用按、挤、靠、肘各种劲法,并且用白蜡杆往树干上反复涮劲。练拳者用木柱或石碑作为打击目标,试验劲力,称为“打桩”。
例如,练大捋之靠劲,杨家老辈要练靠打木桩(九宫桩)或树桩;练白蜡杆之粘劲,亦须每日在树桩上左右反复刷劲。
然而草木无情,唯有活人方能跳跃、躲闪、反击。以人为目标试劲,乃打“活桩”。平时推手、散手之身法步法,均须合乎太极门内之规格。
其他门派武师上门比试,绝不会按太极门之规格出手。因此尚须打“活桩”,在各种不规范状况下,以身躯之任意部位接劲,把人桩腾空放出。
杨澄甫之桩功基础极好,金鸡独立稳如泰山,推之不倒。曾与众门徒游上海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园内之法国梧桐,树干粗壮,时值深秋,树叶枯黄。
他往树干上施用靠劲,枯叶纷纷飘落,令观者咋舌。他勤练活桩,身上任何部位均可把人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