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拳流派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 求静是练杨式太极拳的精髓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拳论指出了杨式太极拳的特点和练功方法——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开合,分阴分阳,阖然一气,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阴阳尽在其中矣。

武禹襄在古典拳论中也提出练杨式太极拳要“神舒体静,刻刻在心”、“视静犹动,视动犹静”、“静中触动动犹静,以静制动”。这些经典拳论都指出了动静在内家拳中的重要性。

杨式太极拳练到真正的静,就能体会到“至虚中生神,至静中生气”,是“心安则虚,道自来”、“体静心闲,方能观见真理”。这是要达到高深的境界才能体会到的。

练杨式太极拳要求一层功夫一层体会。动静即是杨式太极拳的精髓,那么必须追其究竟,如何达到动静的高境界?究竟有怎样的不同层次和体会?

的确,要做到入静并不容易,静有很多阶段,每阶段又有不同的体会,特别是到了高级阶段,是很难用语言说明白的。

为了使练杨式太极拳者尽快掌握入静的方法,能使练拳者练到了哪个阶段和层次,就有哪个阶段和层次的参考,现将求静总结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八个层次。 第一个阶段有三个层次的体会:安静、平静、宁静。

练杨式太极拳讲求静,“以静制动”,主要是克制自己的心动,要收心猿,拴意马,摒除头脑中的一切杂念。心要安静下来,就是要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所谓“收心离境”。

因为初学练杨式太极拳时,我们有一颗常人之心,虽然练拳盘架,但是杂念未除,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地在脑海里翻腾,所以要首先求安静。

第一阶段:求安静

能安静下来了,慢慢地我们的心也静下来了,动的感觉逐渐减少,静的体会逐渐增加,心里开始平静,内气逐渐和畅平顺,心平气和的状态就产生了,全身也开始放松了,感觉舒服,什么也就不去想了。

再深入一点就是宁静,因为心平气和了,心开始静下来了,很多杂念排除了,这时你对周围事物的感应就灵敏了,可以体会到“一志凝神,洗心涤虑”的境界。

第二阶段,有三个层次的体会:虚静、定静、真静

在虚静这个阶段你好像感觉不到自己的胳膊的存在,开始恍惚的状态,念头一转这种现象就不见了,就像愣神似的,好像站在那地方发呆似的,这就是虚静的状态。

定静是脑子里产生很多图像,实际是一种错觉,比如出现一个图像,一个动作的念头,你都会把握住,定在那里不动,意念不转移,也不消失,这就是定静的状态。

实际是前念已去,后念未生。真静是体内气血流动,产生内劲运行,会出现很多现象,在这个时候还没有产生大动。

这个静还没有“致虚极”,这时候你松的条件越好,你的感觉也越舒服,身体也越来越柔软,这样才能体会到你自己是不动的。内动产生了,感觉身体里面有东西动,而外面没有东西动,身体里的动就会越来越明显。

在这个阶段按层次上说内气还不够畅通,血脉还没有全部打通,会出现局部疼痛,有一种火烧伤痛之感,身上会痛,背上胳膊疼痛,里面有一种细小的东西会疼。

实际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它不会持续很久,当血脉畅通了就会好的。这时内劲开始换动,因静而得以和顺,开始生机勃勃,健身养气的状态慢慢起了作用。

也就是《黄帝内经》中讲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第三个阶段是灵静、清静两个层次的体会,是达到练功者高的境界了

道的无极化场作用于复杂的人体,从而感应出了生命形式的极化场效应,人即道,道即人,天人合一,浑然一体,不分彼此。

这种状态被修炼者称之为“练虚合道的层次”,“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鱼在水中,水在鱼中,人能虚空无为非欲于道人道身归之”。

后天认知开发得越充分,背离先天本能就越远,如果到了这个境界,你就会感觉到万事万物纷繁复杂,我们要归根,归根就是反,求灵静,达到清静正是为此而设。

清静道体本身是不动的,但灵性是动的,这是指道的本体是虚无寂静,万物出而生动,入而寂静,道生万物,是由无而有,复归于道,是有归于无,所谓归根。

我们说杨式太极拳动静如一,真正到了灵静阶段时,“道居而慧生”由虚静而引发出的内气,充盈圆融,让你心气合一,湛然寂定。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气机的启动,内劲的转换,神、意、气的开合鼓荡就此产生,就会体悟到。讲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个东西。

杨式太极拳求静的高阶段是清静,老子所说的“清静,为天下正”,是要达到动静二相皆不着,混混沌沌,连静的意识也完全不去求了,就是真见到“自性”了,也就是六祖慧能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