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料 紫砂泥料的好坏与鉴别
八种常见的紫砂泥料的特点分析
紫砂壶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紫砂泥料的好坏。紫砂收藏者要收藏到一把有价值的紫砂壶,那就一定要对紫砂的泥料的特性比较的熟悉,下面瓷库中国小编就向大家介绍常见的紫砂泥料的特点。
一、朱泥
“朱泥”俗称“石黄”,产于“嫩泥”矿之中,矿形琐碎,需经手工挑选。朱泥含铁量高,烧成后之后变为朱砂色或海棠红等。朱泥的含铁量高达14%-18%,烧成后壶身呈红色。朱泥的泥性甚娇,成型工艺难度亦大,因收缩比率高达30%-40%,一般成品率仅为七成,故不宜用朱泥制作大容量紫砂壶,只能制作中小件。早期朱泥水平壶中也有调砂的品种,以机理效果为装饰。
二、紫泥
紫泥是制作紫砂壶主要的的泥料。紫泥是甲泥矿层中的一个夹层,含量为3%-4%,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厘米到一米左右。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分分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及铁质等。综合分析,紫泥属于粒土-石英云母系,颇类制瓷原料的特点,可塑性好,泥胚强度大,干燥收缩率小,具有优良的工艺性能。
三、嫩泥
嫩泥,是一种土黄色,灰白色为主的杂色黏土。嫩泥的收缩率较大,是制作日用陶瓷,缸,坛,盆,罐的原料。
四、白泥
白泥,是一种灰白色纯粉砂质铝土质黏土,被广泛用来制作紫砂锅,日用陶器及其美术陶。
五、乌泥
紫砂中的“乌泥”,实际上是指两个并不相同的品种:一种是用含锰铁量较高的乌泥制胚,烧成后的陶器呈乌黑色;另一种是用普通紫泥制胚,采用“捂灰”装烧方法产生黑色的。长期以来,这种“乌泥”紫砂,实际上是那些因受火不均,色泽不一致的次品紫砂,只好利用“捂灰法”补救,再次烧成“乌泥”效果。现在紫砂中的“乌泥”实在紫泥中掺入金属氧化物,烧成时易于控制,颜色也很好,但质地不如传统“捂灰”工艺生产的“乌泥”紫砂,缺乏温润感。
六、团山泥
“团山泥”因产于黄龙山与青龙山交接处北麓之团山而闻名,这种由紫泥和本山绿泥天然混杂共生在一起的泥料,烧成后呈青铜色,十分雅致。由于储量不多,很快就用完了。后来紫砂艺人用紫泥及本山绿泥配置成团山泥,也有人改变了紫泥,本山绿泥的比例,得到不同的色泽。
七、清水泥
清水泥是有纯种紫泥矿直接陈腐加工成熟泥的紫砂原矿,也叫“普泥”,产于宜兴黄龙山,存世量已经极少。清水泥的泥性干湿易掌握,稳定性高,黏性合理,成型较易,是名初紫砂艺人喜欢使用的泥料之一,也是当代紫砂大师顾景舟生前喜爱的泥料。用这种泥料制作的紫砂壶,使用日久,泥色由棕色变成猪肝色,红润温和,亲和力佳;泡茶温度账务简单,茶汤清气悠扬。
八、绿泥
绿泥又叫“本山绿泥”,是一种略带青灰色的紫砂泥料,如同青壳鸭蛋的颜色,烧成后呈米黄色。本山绿泥也产于甲泥矿内,有“泥中泥”之称,藏量要比紫泥少得多。绿泥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低,一般多用作胎体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的颜色更为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