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紫砂 紫砂泥料

紫砂红泥 红泥矿源的由来及分类

只要用纯原矿制作的泥料烧结后的成品呈红色,这种矿料(包括泥料)就可称为红泥,实际上,在民国以前,也的确如此。只是到了民国以后,日本人将优质红泥制作 的壶作为茶道中的一个用器,才给其一个更加优雅的名字:“朱泥”,这种风气也影响了当时作为日本殖民地的台湾,于是,后来的台湾人也延续了这个称谓。当 时,黄龙山泥料还未大规模地开采,紫砂泥料主要出产于黄龙山南麓一个叫做“大水潭”的地方,这里的泥料主要以紫泥为主,包括神话般的“天青泥”。当时也有 红泥,主要产自黄龙山西北的赵庄山。但赵庄山矿带的泥料和黄龙山矿带的泥料内部成分有很大差异,主要是含铁量较多的粘土,矿料性质为粉砂质泥岩。后来,在 黄龙山矿区的开采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烧结后也呈红色的泥料,但这种泥料中石英成分较多,为粉砂质页岩。因此,虽然烧成品同呈红色,但矿料却大不相同。后 来,黄龙山西北的川埠又发现了一种烧结后也呈红色的泥料,矿料外观为团结状的泥土,连粉砂泥岩都算不上了。

虽然烧结后同呈红色,但是泥和砂烧结后的气孔率却大不相同,泥制成品烧结后不透气,砂质成品烧结后仍然保持一定的透气性。透气性,决定了紫砂壶的保鲜效果和 保温效果。如果说紫砂材质的特点就是透气不透水,那么烧结后不透气的泥料实在不能称为紫砂了,虽然颜色能呈深浅不一的红色。

历史是不能改变的,社会科学的研究也要遵循这一规则。历史研究的目的并不是改变历史,而是发现历史的本来面目,并出于各种现实的需要改变对历史的解释。这多少有些类似法律制度的建设,在不改变法律的前提下,改变或增加司法解释,就能简单满足立法和司法的需要。

今天,如果说红泥不属于紫砂,很多人会不高兴的,少部分利益相关者更会成呈群体状起而攻我。其实,只要不是为了用紫砂壶贮藏茶水,透气不透气倒真的无所谓 (这样说,做紫泥绿泥的人肯定也不高兴),更何况红泥的烧成品在色彩审美上的确能给人以紫泥和绿泥无法实现的情趣呢。但是,这并不妨碍将红颜色的壶做泥壶 和砂壶之分,为大化地因循传统,我将用粉状泥土和粉质泥岩做成的红泥料称为红泥,将砂质页岩做成的红泥料称为朱砂,以示区别。

紫泥,问题集中在所谓的“底槽青”和“天青泥”。底槽青和天青泥是一个神话,底槽青是近代神话,关乎顾景舟;天青泥是一个历史神话,关乎周高起。当神话成为 一种普遍的需要的时候,戳穿神话实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行为。限于本文主旨,这里不戳穿这个神话。我只能说,据我的研究考证,顾景舟的底槽青只是黄龙山四 号井的老紫泥,周高起的天青泥只是大水潭的老紫泥,烧结后呈类似暗肝的紫色(老紫泥烧成后都是这个颜色),只不过这种紫泥出矿时矿料呈天青色。

绿泥,更为复杂,因为绿泥的品种更多。绿泥的神话是所谓的本山绿泥,一种只出产于黄龙山,纯度很高的绿泥,烧结后呈黄色,根据烧制温度不同、烧制气氛不同而 又有乳黄、青黄(黄中偏淡绿)之别。如果烧结后能出现青色、绿色、灰色或带各色斑点,则是不纯的绿泥,即本山绿泥中混有紫泥和红砂的成分。这种矿料,叫团 泥。丁山方言“团”、“段”不分,落在文字上就有了区别,语言经过文字一转化,团泥就成了段(duan)泥了。

如果泥砂不分,矿址不辩,成分不别,红泥就可以当朱砂卖,老紫泥就都可以说是底槽青,本山段泥都能称本山绿泥。学术不规,商业无德也就可以有德了,这就是目前紫砂市场的普遍现象,也是问题所在。

结语:红泥是紫砂泥料中第一种,常见的有大小红泥、大红袍、朱泥等。不过,虽然它们同属于红泥类,但是之间也是有区别的哦,看完本文你现在能够分辨出来了吗?红泥的特性是不是也都清楚了啊?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