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紫砂 紫砂制壶工艺

紫砂壶装饰法 紫砂装饰艺术的详细介绍

紫砂壶装饰工艺之包锡

包锡工艺是以紫砂作壶胎,壶外周用锡片包裹,再在锡片上刻画铭诗,嘴口、盖纽及壶把多以玉镶接,高雅别致,不失为一种有特色的装饰方法。中国以锡制器由来已久,河南安阳殷墟曾出土6件锡制的戈,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以锡制壶第一人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苏州人赵良壁。据说赵仿时大彬的紫砂壶式样,以锡创制成锡壶。这样看来锡壶与紫砂壶本来就有血缘关系,属姐妹。稍后的归复初,字懋德,也是苏州人,以生锡制壶身,用檀木作壶把,以玉作壶嘴和盖顶,其作品当时就很昂贵。

明末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锡注以王元吉为上, 归懋德次之。夫砂罐砂也,锡注锡也,器方脱手,而一罐一注,价五六金……直跻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则是其品地也。”在张岱眼中,名家所作之紫砂壶与锡壶是并驾齐驱的,都可以“直跻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可见当代某些紫砂名家为抬高紫砂壶身价而抑锡扬砂,实无必要。

紫砂胎包锡壶的名家乃清嘉庆,道光年间的文人朱石梅。朱氏名坚,号石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能书,擅画,精鉴赏,尤工铁笔,竹石铜锡靡不工。朱石梅曾与紫砂名工杨彭年、申锡、吉安等合作砂壶,亦与制锡壶名手共制锡壶,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都收藏有朱石梅刻梅落款钤印的锡壶。所以其制作砂胎锡壶可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他参与制作的包锡壶,锡求上佳,工求精绝,手刻书画,熔紫砂与锡、玉工艺于一炉,实乃不可多得之工艺珍品。无怪乎《画林新咏》作者陈文述咏朱氏壶云:“仿佛宣和博古图,昆刀珍重切云腴。盛名甘让朱叔公,茶谱何劳比曼壶。”将其比作曼生壶之伯仲。朱石梅之后,参与包锡壶创作的还有小桐(刻铭)、步朗(刻铭)、云岩(刻铭)、芷庵(刻铭)、俞国良(制胎)等。

民国以后,随着锡壶制作的销声匿迹,包锡紫砂壶亦不再生产,所以制作精良的包锡壶极具收藏价值,物以稀为贵嘛!此外,紫砂装饰工艺还有包金、包银、包铜、抛光等。因传器较少,文化底蕴不足,影响也不大。

紫砂包锡装饰,包金、包银、包铜装饰,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包锡工艺,俗称“砂胎包锡”。清中期朱坚(石梅)精于此术。常见形式有壶体全包或壶体包锡,嘴把镶金、镶玉、镶红木等。包金、包银、包铜工艺,略晚于包锡工艺。是在包锡工艺走向衰落以后才兴起的紫砂装饰。人们一般认为,包锡工艺虽然精致,锡表还镌铭书画装饰,但器皿较笨重,并有损紫砂独有的材质,故在清光绪年间逐渐弃而不用,所替代的则是包金、包银、包铜装饰工艺。它经历一段从繁琐走向简洁的历史过程。从壶体全包、镂空包到局部包(包嘴、包把、包口线、包底线、包口沿边线部位)等等。紫砂包锡装饰传世品流传很多,紫砂包金、包银、包铜装饰传世品更多,形式更丰富,手法多样,工艺特点鲜明,至今仍受到嗜好者欢迎。

14/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