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紫砂 紫砂常识

紫砂壶历史 紫砂壶的起源及创作历史

草创期的紫砂壶艺术

草创期是从北宋中期到明代万历年间,紫砂陶由此起源,是阳羡茗壶早期的光辉。宜兴陶人开始掌握紫砂泥的特性,能够制成泥片,而且吸收了宜陶缸、瓮和漆器、家具等其他器物的制作工艺,并逐渐形成了“捏塑法”、“打身筒”和“镶身筒”的基本成型方法,甚至采用了造缸时借用模具辅助挡坯成型,故有“供春更斫木为模”、“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之说。当时的紫砂壶大都混于缸瓮陶窑附烧,故多有“飞釉”和“火疵”等等毛病。

这时期的传器有1976年宜兴蠡墅羊角山紫砂古窑址发掘出来的平盖龙头双条把壶、高颈六方壶、平盖提梁壶和苏轼设计的提梁(又称东坡壶)以及供春制作的树瘿壶(又称供春壶)等,是宜兴紫砂壶的雏形。

宜兴羊角山紫砂古窑址出土的早期紫砂残片复原的三种紫砂壶,就是平盖龙头双条把壶、高颈六方壶和平盖提梁壶。色泽都是紫红色,表里均无釉。其泥料要比当时的粗缸泥细腻,但色泽单一,产品表里的致密度差,并且常有火疵现象,这是由於原料不纯、淘炼不精和烧时未用匣钵装套,以及还原气氛较重的原因。但从器物盛开的工艺手法上,已经可以窥见明清紫砂壶的雏形。例如,在成型时已经脱离了陶轮拉坯法,开始采用泥片镶接法,而后者正是明清和现代紫砂壶的主要成型方法。至于壶嘴、壶把和的子的黏接方法,则采取了打洞捏塞法。又如六万方形壶的壶颈头起线,壶嘴捏塑成龙头形,壶嘴根部的菱花纹饰,以及壶把上系带小孔的处理手法等等,都为后来紫砂壶造型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在蜀山讲学时,曾亲身设计一种提梁式茶壶,烹茶审味,悠然自得,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词句。后人就把他设计的提梁壶称做“东坡壶”。坡公每当茶后,总要捧着这提梁壶玩赏一番。过了一段时间,“壶身久且色泽生光明”,他更觉奇异,视为珍宝。当初的茶壶呈砖瓦样的黄色,称之为“氐壶”,坡公有诗为证:“青烟白菜炒米饭,氐壶天水菊花茶。”

苏东坡品茗赏壶的传世佳句还有《试院煎茶》诗:“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盼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锰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桃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其描述茶、茶汤、茶具、茶效一气呵成,惹人入胜。“瓯”为北宋茶器名,与茶罐等均为茶具别称。坡公在诗中提及“茗饮”、“一瓯”,此乃诗人与茶壶已达到日久相处、形影不离的境地了。

6/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