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医馆 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 元气足百病消

现今,养生保健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了,人们进行养生,是为了强身健体,让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活得更长寿一点。在中医养生中,有这样一个说法,叫做补元气。那么,元气究竟是什么呢?它究竟有什么用?我们为什么要补元气呢?相信很多人在听到元气这个词的时候头脑中都会冒出这些疑问。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聊聊元气这个东西,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所谓元气,指的是人在生活活动中的本能,也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所在,它与人盯人健康与否、长寿与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般来说,如果元气充足,人的很多小毛病都会不治而愈,重病的话只要配合药物治疗可以很快康复。反之,如果元气不足,有些小疾病会变得严重甚至死亡。由此可见我们的元气的强与弱关乎着我们生命的健康。元气来源于先天父母,靠着后天的水谷精微滋养而生,如果想要保养元气,避免受到疾病的侵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保养。

天人合一,调于四时

中医认为,人要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否则就会生病,甚至死亡。中医学叫“天人合一”,也叫“天人相应”。人的健康长寿,是不能违背自然气候变化规律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要注意适应四季寒、热、温、凉外,还要注意避其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更要注意防范反常之气,这种季节气候大气反常所致之病叫做时令病。

如何避免反常之气致病,首先应“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等,同时更要心理舒畅,无杂念妄想,勿劳心神,保持机体元气抗病功能。这些预防措施对于老年或体弱多病之人,更为重要。这也叫调于四时,和于人体。适应季节气候之突变,是中医学养生之道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情志安宁,气血通畅

中医这样认为,人的生命活动,贵在于气血顺畅,因此“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便是中医治病的重点。导致气血不畅的主要原因就是情绪不好。如果情绪安定,可以使得我们的气血运行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反之会使得气血运行逆乱。有数据统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健康长寿者都具有温和、开朗乐观的性格。

中医学将人的情志区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个方面,也叫“七情”。七情太过就要情志不宁,损伤人体元气和功能。七情又分别与人体五脏各有所关,如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如过怒伤肝,可导致肝脏疏泄条达和动升的生理功能失调,肝气郁而化火上逆,出现头晕、头痛、心烦、急躁、口苦等病症。肝气郁滞日久,又可导致机体有关脏器的关系失衡。首先会影响脾胃,出现胃病。临床常见的高血压病、眩晕病、胆囊炎、各种胃炎、神经衰弱等多种病,大都是由情志不宁而引起的。可见情志和人体生命健康关系多么密切。所以情志的安宁,是中医养生之道又一非常重要的方面。

动静结合,形神合一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锻炼,可强筋壮骨,增强机体功能,使人健壮。但活动锻炼,必须动静结合,形神合一。如锻炼活动时,心神不静,胡思乱想,反而促使气血紊乱。只有形神合一,相互为用,互相依存,才能使人元气充足,健康长寿。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等,无一不是既要形体活动,又要思想入静,达到形神合一的。可见运动锻炼,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是中医学养生之道的重要环节。

饮食有节,保护脾胃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重要的物质基础,但饮食的消化吸收排泄,又必须依赖脾胃的功能健全才能完成。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无不靠脾胃的消化、吸收、输布水谷之精微,才能保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故养生十分强调重视保护脾胃。实践证明,长寿又健康的老人,都是饮食好、脾胃健的人。同时脾胃功能健全,又可增加人体元气的抗病能力,即免疫功能。汉末名医张仲景亦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所以历代医家在治疗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方面,都十分重视调理脾胃。

如果脾胃的功能受到损失,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气候巨变或者是精神受到刺激。但主要的原因还是饮食。主要是暴饮暴食或者是吃了过多的生冷肥腻食物,再要么就是饮酒过度。金元时代一个叫做李东垣的名医指出:“脾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因此我们在饮食方面好能做到定时、定量、定性,记得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保护好我们的脾胃。

中医对食品种类亦非常重视。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说明人以米、麦、谷、豆等类为主食,再辅助吃一些水果,肉类少吃为益,多吃些蔬菜以补充饮食。现代科学对人体营养方面研究提出:主食宜粗细粮搭配,吃饭宜七八分饱,不甜腻,多食蔬菜,适当吃些水果、瘦肉、蛋类、鱼虾等品,保证人体需要的蛋白质、各种微量元素等营养,才能维持身体健康。中医养生还有食疗、药膳等,可适当选择。

1/3页